1917年,暑假来临,20岁的毛主席和萧子升一同前往安化县城,计划拜访一个重要人物——夏默庵。这次的旅行安排极为匆忙,他们身无分文,仅带着一些换洗衣物、雨伞和笔墨,几乎没有任何准备。面对性格高傲的夏默庵,两人站在门外等待,结果不出所料,夏默庵仅冷冷地回应了一句:“不见。”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就此放弃。即便如此,他还是不甘心,连续三次前往请求见面,希望能见到这位学识渊博的夏默庵。第三次,夏默庵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以一副上联来考验毛主席。他写下:“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并让人把这个上联递给毛主席,显然是希望借此难题让他知难而退。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感到困扰。当他看到这个上联时,轻笑一声,毫不犹豫地提笔写下了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他用这一句机智的回敬,不仅完全应对了夏默庵的上联,还巧妙地回应了其中的暗讽。当答案传回给夏默庵时,他惊讶地发现,毛主席的回应不仅工整、对仗准确,且暗含深意。顿时,他从原本冷淡的姿态中回过神来,立刻改变态度,激动地招呼毛主席进屋。
那么,夏默庵到底是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毛主席如此坚持要见他?毛主席所写的对联又是如何令夏默庵汗流浃背呢?
毛主席从小便对世界的本源充满了兴趣,并立志为此而奋斗。1916年2月,他给萧子升写信,信中列出了77部经典书籍,希望通过博览群书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学习科学知识并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自此,毛主席便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深入研究中国的经史子集,并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涉猎了18和19世纪的欧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他曾提到:“我心中一直牢记着三本书,并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便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尤其对《共产党宣言》尤为钟爱,甚至反复阅读了不下百遍。
但毛主席明白,仅仅依靠读书并不够。成长于湖湘文化的他深知,实际经验和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湖湘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崇尚实事求是。毛主席深受这种文化影响,他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理论,还注重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在他年轻时便有了萌芽,尤其是在他深入岳麓书院之后,受到了魏源、曾国藩等先贤的影响,认识到改造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途径便是实践。
岳麓书院内有一块标志性的匾额,上面写着“实事求是”四个字,这深深触动了毛主席。他坚信,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必须从实践出发,去验证和修正它。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毛主席决定通过“游学”来实践这一理念,进入社会、深入群众,了解现实的种种问题,提升自己的社会洞察力和实践能力。
于是,在1917年暑假,毛主席和萧子升踏上了前往安化的路程。安化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湘潭较近,同时毛主席有许多安化的同学,能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而安化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文化背景也使这里成为一个理想的社会调查场所。
为了进行这次实地考察,毛主席和萧子升穿越四十里崎岖的山路,来到安化的东山村。由于周围没有村舍,他们决定在野外露营,夜晚仰望星空,伴着微风入眠。尽管口袋空空,两人依旧没有忘记他们此行的目的:进行社会调查、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社会现象。
三天后,他们终于来到了梅城,夏默庵的住所。夏默庵是当地文化名流,也担任着安化劝学所所长,具有极高的学识和地位。初见毛主席时,夏默庵并未表现出太多的热情,他认为一个无名小卒的青年学生不值得他亲自接见,于是毛主席的两次拜访都遭到了拒绝。
然而,毛主席没有退缩,他坚信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执意要与夏默庵见面。最终,第三次拜访时,夏默庵终于有所动容,尽管早上被打扰得很不耐烦,他还是决定通过一副上联考验毛主席的学识。这副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表面上看似在描写春天的美景,实则隐藏着更深的讽刺和隐喻。
毛主席不仅成功地回应了这个考题,还通过一副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巧妙地暗讽了夏默庵的上联,令夏默庵瞬间汗流如雨,甚至改变了对毛主席的态度,将他迎进屋中,开始一场愉快的对话。
这次交谈让夏默庵更加钦佩毛主席,甚至向他请教了许多问题,毛主席也借此机会与他探讨了许多关于经史文献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临别时,夏默庵不仅赠送给毛主席八块银元作为路费,还鼓励他说:“祝你鹏程万里,国家的未来就看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尽管毛主席怀揣着夏默庵的期望继续前行,但多年后,他依然未能再与夏默庵见面。当毛主席得知夏默庵已经去世,并且那本他曾向毛主席请教的《中华六族同胞考说》也未能找到时,他感到无比遗憾。这段跨越时空的师生情谊虽然因时间的流逝未能完美交织,但毛主席仍深深铭记着夏默庵的期许,并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专门写信询问夏默庵的近况,遗憾的是,那本书和夏默庵都已不在。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安化政府找到了那本书,但时至此时,毛主席已不在人世。尽管如此,毛主席与夏默庵的那段对联轶事,却依然流传千古,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