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里的张大爷摇着蒲扇直叹气,说这夏天黏得像块化不开的麦芽糖。
往年北方人总笑南方“桑拿天”,如今自家门口的暑气倒先闷得人喘不过气。天津的王大姐把凉席铺了又铺,嘴里嘟囔着:“咋这夏天一年比一年霸道了?
”要说避暑,头一个得提大同。
这地儿跟北京同处北纬40度,夏天却像被谁偷了把降温钥匙。平均海拔1000米的地界儿,白天最高温鲜少超过28℃,到了晚上还得搭条薄被,不然准保被夜风吹得打哆嗦。云冈石窟的游客穿着长袖逛古迹,直感叹:“别的地儿空调救命,这儿的风才是天然凉扇。
”大同的妙处还藏在细节里。
文瀛湖的水粼粼地晃着,岸边柳树下坐一会儿,暑气就跟着波纹散了。
古城墙的砖缝里漏出丝丝凉气,夜游时拎着盏灯笼走,竟觉得后背有点发凉,哪儿像在过夏天?当地老百姓常说:“大同的夏天是‘假夏天’,热一阵儿歇一阵儿,懂得让人喘气。
”再往北去,内蒙太仆寺旗的草原更是另一番天地。蓝天下羊群像移动的云朵,风里带着草香,吹到人身上凉津津的。牧民家的蒙古包不用空调,中午吃着手把肉还觉得清爽,到了傍晚就得套件外套,生怕被草原的晚风灌了凉。
有游客开玩笑:“这儿的夏天是被草原宠着的,连太阳都带着三分温柔。”河北塞罕坝的林场又是个清凉世界。
密密麻麻的树把阳光筛成碎金,走进去就像扎进了绿色的冰窖。
林子里的温度比外头低好几度,深呼吸一口,满是松针的清冽,暑气顿时消了大半。护林员老陈说:“咱这儿的夏天,是大树给撑起的凉棚,谁来了都得夸句舒坦。”可如今北方夏天变了味儿,着实让人犯愁。
过去北方人靠树荫、蒲扇就能消暑,现在不少人家也装上了空调。气候变暖像个看不见的推手,把原本凉爽的地界儿也往高温里赶,真怕哪天这些避暑地也热起来。就说大同吧,虽说眼下还算凉快,可近几年极端高温天数也在悄悄变多,谁能保证以后不会变呢?
有人觉得,找避暑地不过是躲一时暑气,可背后的气候问题才该多上心。咱老祖宗留下的“靠天吃饭”的智慧,如今更该琢磨琢磨——怎么让夏天别这么“暴脾气”,让清凉能长长久久。当然了,眼下先抓住这难得的清凉地儿,去大同的古城墙吹吹风,到草原看回日落,也算不辜负这夏天里的馈赠。
末了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避暑地的清凉,既是大自然的恩赐,也得靠咱们好好守护。你心里的避暑好地方,是不是也藏着这样的清凉故事?
不妨说说,让更多人在热浪里寻得一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