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傍晚六点多,大唐不夜城的灯笼刚亮起,天就跟漏了似的往下倒雨水。



原本逛得兴高采烈的游客们,被劈头盖脸的暴雨浇得慌了神,四面八方的人全往公交站涌。公交站顶棚就那么大点地方,几千人挤在底下,雨点斜着砸进来,老人的拐杖被挤歪,小孩的哭声混着雷声,乱成一锅粥。

周边限行管制,私家车进不来,地铁口也堵死了,唯一的接驳公交成了"救命稻草",可车一来,人群就跟潮水似的往前扑。有个穿花衬衫的大叔被挤得差点摔了,转头就跟旁边的人吵起来:"推啥推?

没看见有老人小孩吗?"对方也红着脸吼:"不推能挤得上车?



浑身都湿透了!"雨越下越大,公交站台的积水没过了脚踝,好些人鞋都跑丢了,光脚踩在水里,又冷又怕。好不容易挤上公交的人也没好到哪儿去,车门关了三次才合上,车里人贴人,后背贴着别人的湿衣服,闷得人头晕。

更糟的是,路上全是积水,出租车、私家车堵成一条长蛇,公交车像蜗牛似的往前挪,有人扒着车窗看,前头的车大灯连成一片,跟星星落水里似的。

有个带孩子的大姐直抹眼泪:"西安的景是好看,可这遭罪受得,以后说啥也不来了。"旁边的大爷叹气:"唉,这么大的景区,咋就没个应急的法子呢?



"网上更是炸开了锅,有人拍到暴雨里的天空,说有"不明飞行物",底下评论跟着瞎热闹:"莫不是哪位道友在渡劫?" "早上起来看热搜,都说见着'龙'了。"笑归笑,闹归闹,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这场雨浇出来的,可不只是游客的狼狈,还有城市应急的短板。

你想啊,这么大个旅游景点,平时人挤人的,咋就没考虑过极端天气的应对?

接驳车够不够?躲雨的地儿够不够?



调度能不能更及时点?

就像咱农村人说的,"晴带雨伞,饱带干粮",这道理谁都懂,可真到事儿上,咋就忘了呢?我个人觉得,城市的繁华不该只看灯火有多亮,更要看风雨里有没有遮头的棚,有没有让人安心的道。那场雨下了两个多小时,后来交警来了,志愿者来了,慢慢疏导人群,可游客心里的疙瘩,怕是没那么容易解开。

有人说,这就是突发天气,谁也预料不到。可预料不到就该手忙脚乱吗?



别的城市遇到暴雨、大雪,咋就能有条有理?

咱不能每次出事了才说"吸取教训",得提前把功课做足,把应急方案想得细之又细,别让游客来了高兴,走时寒心。

你看那被雨水冲得发亮的石板路,本该映着灯笼的美,却映着人们的无奈。



旅游城市的面子是景,里子可是服务啊。这场雨能冲走地上的积水,却冲不走大家的疑问:下一次极端天气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不再这么狼狈?

都说"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可这安全,不光是别摔着碰着,更是遇到事儿时,心里有底,知道有人管、有地儿去。西安是古都,有历史有文化,游客奔着这份厚重来,咱不能让一场雨就把这份好感冲散了。

各行各业都一样,想着赚钱没错,但更得想着担责。游客来了是客人,咱得让客人觉得,这地儿不光景好,人心更暖,应急更稳。末了还是那句话,城市发展得快慢不说,关键是得让老百姓、让游客,在刮风下雨时,能找到稳稳的安全感。

一场雨能冲走游客的伞,却冲不走城市应急的欠账,这账,该好好算算了。

至于那天的"不明飞行物",到底是啥,咱也不去深究,就当是老天爷给咱提个醒,该把应急这根弦,绷得更紧些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