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日头把地晒得开裂,乾县木卜村的李大叔蹲在田边直叹气。



麦穗才灌浆就蔫巴巴的,往年这时候田里早该汪着水了,今年旱得连井都见底。

咸阳市羊毛湾水库灌区的喇叭突然响了:“开闸放水!全体干部下地头!”持续晴热少雨半个月,整个灌区的麦田都像等着喂奶的娃娃,眼巴巴盼着水来。

按照全省干旱防御Ⅳ级响应,灌区启动的可不只是应急机制,是跟老天爷抢粮食的硬仗。“引冯济羊”工程调来了800万m³水,这数字在旱情面前到底够不够?没人敢打包票。

渠道维护队凌晨还在巡查,手电筒光在渠沿晃成一条线,就怕哪里漏了一滴水。有村民偷偷在渠边开口子接水,管理员老陈急得直摆手:“这水要匀着走二十万亩地呢!”灌区全员停了休假,技术员小赵的鞋帮子沾满泥,挨家挨户算着哪块地该先浇。

“去年秋老虎旱了半个月,减产三成,今年可不敢重蹈覆辙。”种粮大户王大哥掰着手指头算。渠道清淤队挖出的泥巴堆成小山,有人嘟囔:“早知道该多修几条防渗渠。

”水库管理中心的调度室里,电子屏实时跳着水位数,每个人心里都绷着根弦。木卜村的水终于到了,李大叔看着水流进田垄,皱巴巴的脸才松快些:“可算盼到了。

”但争议也跟着水来了——为啥有的村子先浇?水量分配到底有没有账本?有村民发现,渠尾的地块水流明显小,忍不住嘀咕:“是不是上游截了水?

”灌区贴出了用水公示表,哪块地用了多少方水,负责人是谁,写得明明白白。



“我们凌晨三点蹲在分水闸守着,就怕分配不均。

”管理员老张嗓子都哑了。数据显示,灌区去年抗旱工程修了180米渠道,清淤近3公里,今年派上了大用场。

可面对越来越热的天,有村民担心:“要是再来二十天不下雨,这点水够撑到灌浆吗?”我个人觉得,抗旱不只是眼下输水,更该想想怎么让每一滴水都“长”在粮食上。

就像老辈人说的:“囤里有粮心不慌,田里有水根才壮。

”水利这事儿,得年年打提前量。

当最后一股水漫进地头,灌区的干部们又盯着天气预报犯了难:下周还是大晴天。没人说得清这场抗旱仗啥时候能赢,但有一点清楚——只要麦子还在地里,人就不能松劲。

留个念想吧:要是每个灌区都像这样把水“算着用”,咱的粮仓是不是能更稳当些?这场和旱情的较量,说到底还是人和自然的一场“算计”,算准了水,才算准了收成。末了还是那句话:地不哄人,人得哄地;水不骗人,人得敬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