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发生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当时红军正在长征的路上。这次会议不光是开了个会那么简单,它直接决定了红军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方向。会上把毛泽东推上了领导位置,纠正了之前王明那帮人搞的“左”倾军事路线,算是给中共找回了点自主权。那么,到底有哪些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呢?
先说说为啥要开遵义会议。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主力部队被迫开始长征。长征刚起步的时候,情况也不乐观,国民党围追堵截,红军被打得七零八落。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央的军事指挥出了大问题。王明推行的“左”倾路线,加上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瞎指挥,搞得红军被动挨打,大家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到了1935年初,红军走到贵州遵义,中央政治局决定停下来开个会,好好总结一下失败的教训。这次会议不是随便聊聊,而是实打实地解决领导权和军事路线的问题。参加的人都是当时党内和军内的关键人物,咱们接下来就挨个看看。
遵义会议的参会人员主要包括三类: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红军的主要军团首长,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和翻译。人数不多,总共20来个,但个个都是重量级人物。下面按身份分类,详细说说他们是谁,干了啥。
政治局委员是当时中共的核心决策层,遵义会议上他们的话最有分量。这次会议有6个政治局委员参加,分别是:
博古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总负责人,1931年才26岁就当上了党的最高领导,可谓年轻有为。不过他没啥军事经验,偏偏又迷信王明的“左”倾路线,第五次反“围剿”搞得一塌糊涂。遵义会议上,他做了个总结报告,试图把失败归咎于敌军太强,但没人买账。他在会上被狠狠批评,最后丢掉了军事指挥权。后来博古慢慢淡出权力中心,1946年因飞机失事去世,挺可惜的一个人。
朱德是红军的总司令,资格老,威望高,打仗经验丰富。井冈山时期他就跟毛泽东搭档,算是老战友。不过在遵义会议之前,他被博古和李德压着,指挥权基本旁落。会上他没怎么发言,但态度很明确,支持毛泽东。之后他继续当总司令,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张闻天是个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政治局委员里少有的理论派。他本来也受王明影响,但到长征时看清了“左”倾路线的危害。遵义会议上,他做了个报告,专门批博古和李德的错误,站队毛泽东。会后他接替博古当了总书记,不过实权还是在毛手里。后来他主要搞理论研究,1959年因为反对“大跃进”挨了批。
毛泽东就不用多介绍了吧,这次会议的主角。之前他被边缘化,军事指挥权被剥夺,但长征初期的挫折让大家意识到他的价值。会上他发了长篇发言,分析失败原因,提出新战略,赢得大多数人支持。结果他被选为政治局常委,进了军事领导小组,从此开始主导红军和中共的方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自然是最大的功臣。
周恩来当时是红军总政委,也是政治局委员,地位很高。他在军事指挥上跟博古、李德绑在一起,长征初期失误他也有份。遵义会议上,他主动做了自我批评,承认指挥失误,支持毛泽东当领导。这态度挺关键,帮毛稳住了局面。后来他当了国务院总理,忙着搞国家建设,直到1976年去世。
陈云是政治局委员,负责党的组织工作,平时话不多,但很务实。遵义会议上他没怎么发表意见,会后负责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其他部队。他后来主抓经济建设,搞计划经济那一套很有一手,算是新中国经济的重要奠基人。
候补委员地位比正式委员低点,但在会上也有发言权。这次有4个候补委员参加:
王稼祥是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政治局候补委员。他在长征路上受伤,坐担架参会,身体不好但脑子清楚。他早就看不惯博古和李德的指挥,遵义会议是他牵头推动的。会上他支持毛泽东,还进了军事小组。后来他搞外交工作,1950年代因为身体原因退下来了。
邓发是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候补委员,管党务和宣传。他在会上站队毛泽东,反对“左”倾路线。后来他在广东搞地下工作,1937年被国民党杀害,是个硬骨头。
刘少奇当时是候补委员,地位不算太突出,负责苏维埃政府的一些事务。遵义会议上他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但没太多表现机会。解放后他当了国家主席,可惜文革时被错误批判,1969年去世,1980年才平反。
何克全是个死硬的“左”倾派,候补委员,支持博古和李德。会上他反对毛泽东的主张,但没啥人理他。会后他被边缘化,1940年代还搞过反毛活动,最后没落得啥好下场。
红军的军团首长是直接带兵打仗的人,他们对军事路线有切身体会。这次会议有7个军团首长参加:
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军委纵队司令员,外号“军神”,打仗特别有一套。遵义会议上他没多说,但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后来他带兵打了不少硬仗,解放后当了元帅。
李富春是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负责政治工作。他在会上支持毛泽东,反对博古的指挥。后来他搞经济建设,跟陈云搭档干了不少实事。
林彪是红一军团军团长,年轻有冲劲,打仗很猛。遵义会议上他对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提了批评,支持毛泽东。解放战争他立了大功,但1971年因为叛逃摔死在蒙古,结局挺复杂。
聂荣臻是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跟林彪搭档。他支持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会上态度很明确。后来他搞科技工作,主持“两弹一星”,功劳不小。
彭德怀是红三军团军团长,脾气直,敢说敢干。会上他猛批“左”倾路线,支持毛泽东。朝鲜战争他当志愿军司令员,1959年因为批评“大跃进”被整,1970年代平反。
杨尚昆是红三军团政治委员,跟彭德怀配合。他在会上支持毛泽东,后来干过不少党务工作,1980年代还当了国家主席。
李卓然是红五军团政治委员,地位稍低。他在会上对军事指挥提了些建议,支持毛泽东。之后他主要搞政治工作,影响不算太大。
除了党内和军内的人,还有两个特殊人物:
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本名叫奥托·布劳恩。他没啥实战经验,却瞎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跟他脱不了干系。遵义会议上他被批得体无完肤,丢了指挥权。1939年他回苏联,二战时死在战场上。
伍修权是李德的翻译,年轻小伙子,负责中德沟通。会上他没啥发言权,就是干活的命。后来他搞外交,1950年代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发言,挺有名的。
聊完人,咱们说说会上发生了啥。遵义会议主要是解决军事指挥和组织问题,开得挺激烈。博古先做报告,讲失败原因,但大家觉得他推卸责任。周恩来接着做自我批评,承认失误,态度诚恳。张闻天专门写了个报告,批博古和李德的“左”倾错误,讲得有理有据。毛泽东最后发言,讲得最长,分析为啥打输了,提出怎么调整战略,思路清晰,很有说服力。
结果呢?会议决定把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拿掉,成立一个三人军事小组,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负责,毛还进了政治局常委。这一下,毛泽东算是正式掌舵了。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打了几场漂亮仗,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甩开了国民党,成功到陕北。
遵义会议不只是换了个领导,它标志着中共开始自己做主,不再完全听共产国际的了。毛泽东上台后,红军有了新打法,中国革命才有了转机。参会这些人的选择和努力,直接影响了后面几十年的历史。
遵义会议的参加人员不多,但个个都是关键角色。他们有的是军事天才,有的是理论高手,有的实干派,有的犯过错,但最后都为革命出了力。看完这些,你是不是也觉得那段历史挺燃的?有啥想法,欢迎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