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家都看过吧,在京剧之中,曹操一直都是比较著名的角色之一,三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非常特别的一个时代,那个时代人杰辈出,曹操作为其中佼佼者,自然是各种京剧剧本的常客。
或许在某个夜幕低垂的晚上,戏台锣鼓震天,某位京剧演员化身曹操,涂满白脸妆容,眉目狰狞,步伐沉重,他一挥长袖,唱腔高亢。
但在此刻,台下观众却只会爆发出一片骂声:
“奸贼曹操,祸国殃民!”
而这一幕,千百年来在无数戏台上重演,民间将曹操塑为阴险毒辣的“白脸奸臣”,痛恨他的权术与无情。
在2013年时,导演胡玫却在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称,她的新剧《曹操》将重塑这位争议人物,讲述一个从轻率少年成长为锐意革新英雄的故事。她召集三国专家,试图以史实为据,颠覆千年骂名。
而随着新剧开始宣传,胡玫要给曹操“洗白”的言论让广大网友们知道了,很多网友对此并不买账,即便时间到了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骂曹操,根本就不是一件错事。
其实回顾历史,网友们的评价,确实也没有错误。
曹操就是一个该批之人。
曹操,名操,字孟德,生于东汉末年的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他的名字说起来其实也很矛盾,操字寓意着他的操守与德行,但他的小名“阿瞒”却透出几分狡黠。
曹操出身宦官养子之家,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冒姓曹氏,门第不高。在东汉重门第与德行的选才制度下,曹操难以凭借出身晋升,只能通过从军奋斗崭露头角。他自幼聪慧,熟读兵书,喜好武艺,却对盛行的清谈风气嗤之以鼻。
名士许劭曾评价他:
“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耳!”
曹操听后非但不怒,反而颇为得意,足见其志向与自信。
对于别人评价自己是奸雄,在那个注重名声的时代,他不怒反喜,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异于常人的表现。
东汉末年,董卓擅权,天下大乱,曹操抓住机遇,举兵讨董,逐渐崭露头角。
196年,他迎汉献帝于许昌,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策略,借朝廷名义号令天下,统一北方。
他的军事才能令人叹服:
比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夺取河北,他收编青州兵、乌桓兵,平定北方游牧威胁。
208年,他号称80万大军南下江南,意图一统天下。
而他的文采同样卓越,诗作《蒿里行》悲怆苍凉,抒发乱世哀思,流传千古,这些成就让部分人为之倾倒,视其为“旷代英雄”,认为他为乱世带来秩序。
但问题是,曹操的功绩伴随着巨大争议。
他以阴谋治国,屠城扩地,恶名远扬。官渡之战后,他坑杀袁绍降卒数万,震慑敌军却失民心。赤壁之战前,江南百姓闻其兵至,纷纷逃亡,而非箪食壶浆以迎,他重用阴谋家如司马懿,铲除正直之士如孔融、杨修,公开倡导用“不仁不孝”者治国。
从210年至217年,他连发三道“魏武三诏令”,明确表示: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此言颠覆东汉重德风气,朝野震动。
民间痛恨其权术,所以后世的戏台上,有关于他的白脸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这么多年以来,曹操对中华历史的影响是被认可的,但到底是好是坏,多年以来褒贬不一。
而曹操的争议,核心在于他对道德的抛弃。
东汉以儒家治国,民风淳朴。开国皇帝刘秀出身太学生,崇尚节俭,重德轻利,深受百姓爱戴。即使董卓之乱后天下分裂,百姓仍“心存汉室”,对朝廷保持尊重。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他厌恶清谈,视道德为“虚名”,以权术为利器,追求急功近利。他的行为在多起事件中暴露无遗。
首先,曹操疑似杀害吕伯奢全家。
他逃亡董卓时,借宿故人吕伯奢家,疑其谋害,夜杀八人,叹道: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只不过史料对此说法不一:
《魏书》称吕伯奢子劫曹,曹操这是自保。
而《世语》称曹操疑心杀人,《杂记》则是记录其“宁我负人”之语。
如此多的书录讲着不同的事情,他的动机真伪虽难辨,但吕伯奢被杀,这件事情是能够确定的。
除了吕伯奢以外,曹操杀周不疑又是一个强有力证据。
周不疑,零陵才子,聪明过人,拒嫁曹操之女,又与曹操爱子曹冲交好,曹冲早逝后,曹操忌惮周不疑才华,遣刺客杀之,对曹丕说:
“此人非汝能驾驭也。”
而周不疑曾献十计助曹操攻下柳城,其才华却招致杀身之祸,反映曹操的猜忌与狠辣。
其次,曹操利用子女为政治工具。213年,他将三个女儿送给汉献帝为贵人,后逼帝立曹节为皇后。曹节参与谋杀伏皇后及二皇子,沦为权术棋子,毫无亲情可言。
曹操与曹丕争袁绍儿媳甄氏的丑闻更令人侧目。攻破邺城后,曹操欲纳美貌多才的甄氏,曹丕却抢先一步,曹操怒道:
“今年破贼,正为奴!”
父子争风吃醋,毫无伦理底线。
曹丕继位后,宠爱甄氏却又虐杀,尽显残忍。
最后,曹操的屠城恶行令百姓畏惧。
他攻城略地,常不留活口。徐州之战,他为报父仇屠城数万,尸横遍野。赤壁之战,他号称80万大军,实有20余万,本可不战而下江南,却因恶名在外,百姓宁愿支持孙刘联军,也不愿归顺曹氏。
他自称“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以诈术取天下,终失民心。
但是,如此之性格并不是没有代价的,曹操的权术不仅败坏自身名声,还祸及子孙。他以阴谋教子,致曹氏兄弟相残,家族悲剧层出不穷。
曹操有子25人,长子曹昂早逝,嫡子曹丕、曹彰、曹植为争位明争暗斗,曹丕继位后,毒杀有战功的曹彰,软禁文采斐然的曹植。
卞太后悲愤责骂:
“汝既杀我任城,不当复杀我东阿!”
曹丕迫于压力未杀曹植,但将其长期软禁,曹植郁郁而终。曹丕还尽纳曹操姬妾,被卞太后斥为“不如猪狗”。曹氏兄弟间的权术与残杀,源于曹操的言传身教。
埋下五胡乱华祸根的司马懿,一开始,就是曹操重臣,他深得曹操权术精髓。
曹操曾对其戒备,称其“狼顾之相”,但仍委以重任。曹操死后,司马氏逐渐掌权。260年,魏帝曹髦不堪受辱,仗剑讨伐司马昭,被贾充刺死街头。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曹氏子孙被屠殆尽。司马懿的阴险毒辣,继承自曹操的权术文化。
所以后世人评价:
“曹操自己培养了司马一族来大杀曹氏子孙,这不是真正的祸延子孙又是什么?”
曹操的阴谋治国也直接导致魏晋乱世,祸延天下后世。
首先,曹丕开启了篡夺先河,220年,曹丕篡汉,逼汉献帝禅位,265年,司马炎篡魏,效仿前例。两次禅让闹剧相距仅45年,皆源于曹操的权术模式。魏晋统治集团延续“阴谋治国”,官廷秽乱,骨肉相残,民不聊生。
其次,曹操的用人原则败坏社会风气。他在三诏令中公开用“不仁不孝”者,培养出一批野心家与阴谋家。
司马懿便是典型,其阴险毒辣更胜曹操。西晋建立后,八王之乱爆发,诸王混战20年,耗尽国力,终召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曹操安置的匈奴五部骑兵于山西,后南犯中原,导致西晋覆亡,中原赤地千里。
在军事上,曹操也犯了非常彻底的错误,那就是不管什么人,都敢拉拢到自己的身边来用。
比如,曹操收编青州兵(黄巾军精锐)和乌桓兵(游牧骑兵),只求胜仗,不问扰民,这些彪悍队伍虽助其打下江山,却纪律涣散,扰民严重。官渡之战后,他坑杀降卒数万,震慑敌军却失民心,他的“以诈术取天下”让天下皆知其“汉贼”本质,统一大业终受挫。
所以,《三国演义》将其塑为奸雄,黑帮头子奉其为“祖师爷”,虔诚学习其阴谋诡计。
他的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效仿,助长了不择手段的文化。
而《东坡志林》这本书则记录了当时民间对曹操的态度:
“闻刘玄德败,频眉有泪,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民间的深恶痛绝,映照了曹操对传统美德的背离,而人民百姓对他的厌恶。
客观来讲,这么多年以来,对曹操批评的声音是远远大于对曹操褒扬的声音的。
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曹操更像是一个破坏者,不像是一个秩序的建立者。
相比唐太宗、明太祖这种同样是马上打天下,但却能够把政治治理得很好,并且不影响后世子孙的政治家,曹操显然是相差很多的。
之所以网友们不买账,认为给曹操洗白是不现实的。
就是因为,在今日倡导传统美德的背景下,为曹操翻案显得不合时宜。
曹操的功绩虽耀眼,但其祸延子孙与后世的后果,提醒我们:
急功近利或许带来一时之胜,却可能埋下长远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