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山火始于2025年4月30日清晨,耶路撒冷以西山区一处林带突然窜出火苗,受每小时90-100公里的强风助推,火墙迅速升至数十米高,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向东扩散。



火势在干燥植被与强风交织下形成“火龙卷”,燃烧释放的黑烟遮蔽耶路撒冷天空,空气中弥漫刺鼻焦糊味。

火焰沿山脊向特拉维夫方向推进,吞噬约2900英亩(11.7平方公里)林地,尼夫沙洛姆镇、多个犹太社区及自然保护区沦为焦土。

连接耶路撒冷与特拉维夫的1号高速公路被火舌截断,数十辆汽车遭火墙围困,司机弃车逃生,部分车辆被焚毁只剩骨架。

至少10个社区逾万名居民紧急疏散,87岁大屠杀幸存者萨拉·科恩在担架上哭诉:“我躲过纳粹焚化炉,却逃不过同胞的纵火”。

沙米尔医疗中心接收23名伤者,包括呼吸道灼伤的儿童及吸入烟雾休克的孕妇;17名消防员因高温灼伤或体力透支送医。

无人机航拍显示,耶路撒冷周边原始森林与橄榄园化为碳化残桩,专家评估生态恢复需30年以上。

火场周边野生动物尸骸遍布,焦土上散落烧焦的鸟类与爬行动物残躯。

以色列启动“国家紧急状态”,调集120支消防队、12架灭火飞机及数千名士兵扑救,军方动用无人机实时监控火势。

消防部门承认防火体系存在漏洞,灭火飞机数量不足导致初期火势失控。、



以色列向希腊、塞浦路斯、意大利等国发出紧急求援后,克罗地亚、希腊等国派出灭火飞机与消防团队,但实际投入规模远未达到火势控制需求。

中东地区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主动表态支援外,沙特、埃及、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均未公开回应,暴露以色列在中东地区长期积累的政治信任赤字。

全球大国冷淡‌:美国仅表态“密切沟通”,俄罗斯未实质性介入;联合国与欧盟的声援停留在外交辞令层面,未触发大规模跨国救援行动。



援助缺失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以色列近年持续扩建定居点、强化对迦南地区控制,导致其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持续恶化。

部分网民将山火与以色列军事行动关联,称其为“生态反噬”,社交媒体涌现“火光照亮霸权代价”,为以色列的火灾叫好。



小编认为:

这场山火不仅烧灼着以色列的土地,更灼穿了国际治理的脆弱性——当灾害救援沦为政治博弈的筹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主义叙事便显露出苍白底色。

以色列也应该明白:任何国家若将安全建立在对他者的系统性排斥之上,终将在灾难降临时咀嚼孤独的苦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