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欢迎关注

“我已走投无路,求求您救救我腹中的婴儿!”1962年,一封加急的特殊求救信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林大夫手上。

求救的母亲已经怀了第五胎,可前四胎中有三胎都因新生儿溶血症而夭折,她把林大夫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个在当时国内外都罕见的病,被视为不治之症,该如何突破?60多岁的林大夫彻夜难眠。

1901年,伴随着阵阵海浪声,一个女婴降生在厦门鼓浪屿的一个林姓基督教家庭。

见又是女孩,母亲失望至极,将赤裸的女婴遗弃在冰凉的床脚边。

幸好父亲及时赶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他并不重男轻女,一把将女儿疼爱的抱在怀里,为她取名“巧稚”,并在日后教给她一口流利的英文。



5岁那年,林巧稚目睹母亲因宫颈癌在痛苦中离世后,萌生了学医的想法。

1921年,她结束在鼓浪屿厦门女子师范大学的学业,打算报考协和医学院,却遭到了许多家人的反对。

读医学要花8年时间,女孩子青春短暂,会耽误了人生中重要的结婚生子。然而,开明的父亲却支持她的决定。

这一年,20岁的林巧稚离开家乡,北上报考协和医学院。

七月的考场,酷暑难耐。正当林巧稚聚精会神地应试英语时,突然被一阵骚动声打断。原来有个女生中暑晕倒,林巧稚二话不说,放下试卷前去施救。

等忙完后,她发现考试时间已到,而最有把握的英语却没答完题。



协和录取率非常低,成千上万考生中只招收25人,女生被录取更是难上加难。林巧稚觉得自己肯定没戏,没想到一个月后,她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凭着出色的人品,她已通过了一场特殊考试——具备了一个医者的基本素养。

然而,进入协和医院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这所以严苛的高标准著称的学院,将医学、教学和科研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医学界的标杆。

学院的制度极为严格:75分才算及格,一门主科不及格就要留级,两门不及格则会被退学,根本没有补考或商量的余地。

学生们下课后,不是正常走路,而是一路小跑赶往图书馆,争分夺秒找资料学习。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林巧稚就将“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视为自己的理想,并付出令人敬佩的勤奋。

学校规定晚上10点熄灯,但12点后总电闸又会重新合上。林巧稚就10点睡觉,12点后偷偷起床,用衣罩遮住台灯,继续挑灯夜读。

到1929年毕业时,当初入学的25名学生只剩下10位。林巧稚以优异成绩高居榜首,并获得了医学院的最高奖学金,成为该校首位获此殊荣的女生。



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各个科室的争抢,但令人意外的是,她选择了妇产科。许多医生对此感到惋惜,但林巧稚有着坚定的理由:

她目睹了太多女性因生产而遭受折磨,甚至失去生命,她立志要拯救更多的女性。

在林巧稚的眼中,病人没有权贵之分,只有平等。她耐心地为每一位病人排忧解难。

在协和医院等级森严的人事金字塔中,林巧稚仅用半年时间就被破格评为总住院医师,而其他人通常需要5年才能达到这一职位。



常年摆在她诊室桌上的,是一摞摞高堆的病历,不看完病历,她不会回家。

抗战期间,协和医院被迫关门,她就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开设了自己的小诊所,继续为中国女同胞们服务。

她经常背着一个特殊的诊箱,遇到穷苦的病人,不仅减免医药费,还主动从包里拿出钱来接济这些贫困女性。

尽管她的薪水不高,却省吃俭用,帮助了许多贫困和绝望的母亲。



她曾经被委派到国外深造,学成之后她毅然放弃国外开出的优渥条件,回到协和继续服务,并成为我国妇产科的奠基人。

1962年,一封来自包头的特殊信件递到了林巧稚手中。因为新生儿溶血症,已接连失去几个孩子的绝望母亲恳求林大夫救救自己腹中第5个胎儿。

面对无医可治的绝症。林巧稚茶饭不思、辗转难眠。她废寝忘食翻看了几乎全世界最新的医学期刊,并向各个医学界的专家请教。



林巧稚在儿科、妇科、病理科、血液科等多个领域虚心收集和整理专家意见。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研究出了一种用脐带换血的方法。

可这项技术难度极高。在手术过程中,林巧稚先将听诊器在手心捂热,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每分钟抽取15毫升血液,再滴入8毫升新鲜血液......

如此反复操作,整个手术持续了5个小时,共输入400毫升新鲜血液后,婴儿的皮肤逐渐红润,手术最终取得成功。



这是我国首例新生儿溶血症手术,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伟大创举。

林巧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妇科事业和医学院,亲手接生过5万多个孩子,却一生未婚未育。

林徽因、冰心的孩子,就连袁隆平都在她的手中来到这个世界。许多母亲为表达感激之情,为孩子取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

为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她接受了当初协和一条“不近人情”的规定:在聘用期间不能结婚生子。将自己一生的爱和技术服务更多的女性,她是当之无愧的“万婴之母”。



1983年,弥留之际的林巧稚突然大声喊起来。

“产钳,产钳,快拿产钳来!”

“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3个,真好......”。这是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她将一生省吃俭用的积蓄3万元全部捐出给幼儿园和托儿所。

林巧稚曾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 治病人”

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人间大爱的天使。

她不是没当过母亲,只是把千万次分娩的痛,化作了托起新生命的手!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