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们的日常认知里,地球上的氧气似乎永远都用不完,是生命延续的可靠保障。不过,《科学进步》杂志的一项研究却像一记重锤敲响警钟:地球大气中的氧气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每年消失的数量接近10亿吨!

10亿吨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来说,地球上的氧气好比一个巨大的储藏库,而如今,每年相当于有3000亿棵成年橡树所释放的氧气被悄然抽走。这样的消耗速率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或许有人觉得地球氧气储量丰富,这点损失微不足道。但千万别低估“积少成多”的威力,长此以往,这个储藏库终会耗尽,到时候等待我们的又是什么呢?



气候变暖的双重威胁

为什么氧气会如此迅速地流失?这背后其实是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1900年起,人类行为就像一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肆意改变内陆水域的生态环境。

在农业领域,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大量化肥被施用于农田。这些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成分随着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湖泊和水库,成为藻类疯长的温床。原本清澈的水体逐渐被藻类覆盖,形成一片片令人不安的“绿潮”。当这些藻类死亡并分解时,会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含氧量急剧下降。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同样不可忽视。未经妥善处理的废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直接排入内陆水域,不仅毒害水中生物,还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使氧气消耗更加严重。

水坝的建设也对氧气平衡产生了深远影响。水坝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速和水位,使得水流变缓,水体自净能力大幅降低。被拦截的水流在水库中长时间停留,温度和水质发生变化,为微生物繁殖和有机物分解创造了条件,从而消耗更多氧气。

全球变暖则像是这场危机背后的推手,不断推动情况恶化。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地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2024年更是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气候变暖使海水温度升高,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水温呈反比关系,这导致海洋能溶解的氧气量减少,许多海洋生物面临缺氧困境。

全球变暖还加重了淡水生态系统的问题。气温升高加速水分蒸发,使内陆水域水量减少,水体稀释能力减弱,污染物浓度相对提高,进一步促进藻类生长和有机物分解,消耗更多氧气。

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也打破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间接导致氧气流失。



24亿年前的地球大氧化事件

探讨当前的氧气危机时,不妨将视线拉回到遥远的过去,回顾地球历史上那次意义非凡的大氧化事件。

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诞生,那时它是一个炽热的岩浆球,火山频繁喷发,大气中充满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氨气等气体,唯独没有氧气的存在。

在这种恶劣环境下,生命却顽强地出现,最初的生命形式是一些简单的厌氧微生物,它们在无氧的深海环境中依靠化学反应获取能量,艰难生存繁衍。



直到约24亿年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名为蓝细菌的小生物悄然登场,仿佛大自然派来的“神奇工程师”,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命运。

蓝细菌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能力——光合作用。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

随着时间推移,蓝细菌数量激增,如同无数台不知疲倦的“氧气制造机”,持续向大气中输送氧气。随着氧气积累,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开始显著提升,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氧化事件就此展开。



大氧化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那些原本在无氧环境中悠然生活的厌氧生物而言,氧气如同致命的“毒药”。

随着氧气浓度上升,它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许多厌氧生物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灭绝,这是地球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然而,氧气的出现也为需氧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机会。在这场环境剧变中,一些生物逐渐发展出有氧呼吸能力,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氧气获取能量,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开启了生命进化的全新篇章。



真核细胞的出现无疑是生命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相比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更为复杂,拥有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器,这使得细胞能够进行更精细的代谢活动和遗传信息传递。

有氧呼吸的出现为真核细胞的发展提供了充足能量,为后续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大氧化事件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点,让地球从一个无氧世界转变为充满生机的有氧世界,为后来丰富多彩的生命形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氧气减少的连锁反应

氧气减少对生态系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从微观层面看,微生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许多需氧微生物因氧气不足无法正常呼吸,代谢活动受阻,种群数量锐减。而厌氧微生物可能趁机大量繁殖,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在宏观世界,动物们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以海洋生物为例,随着海水含氧量下降,许多鱼类出现呼吸困难症状,鳃部拼命开合试图摄取更多氧气,但往往徒劳无功。

一些高耗氧鱼类,如金枪鱼和鲨鱼,不得不长途迁徙寻找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然而,这种迁徙并非易事,它们不仅要面对旅途中的种种危险,还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死亡。那些无法迁徙的海洋生物只能在低氧环境中挣扎求生,死亡率大幅攀升。



海洋中的“死亡区”也在不断扩大。美国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死亡区”面积已达1.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面积的11倍。在这些区域,几乎没有生物能够存活,曾经生机勃勃的海洋生态系统如今变得死气沉沉。

海洋生物的减少还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连锁反应。以海洋生物为食的鸟类、哺乳动物等因食物短缺而数量下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

如果氧气持续减少,地球可能真的会重回24亿年前的无氧或低氧状态。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家基于当前趋势的严肃推测。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地球气候将发生巨大变化。



缺乏足够的氧气,大气保温作用会减弱,地球表面温度可能会大幅下降,进入漫长的冰河时期。

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能会急剧上升,加剧温室效应,导致气候更加极端,暴雨、干旱、飓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

地质方面也会受到严重影响。低氧环境可能导致岩石风化和侵蚀加剧,山脉形成和演化速度加快。海洋化学组成也会改变,海水酸碱度失衡,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对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我们的呼吸系统将无法适应低氧环境,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症状将成为常态,最终可能导致人类因窒息而灭绝。



结语

面对氧气危机,全球合作和个人行动缺一不可。《巴黎协定》虽已开启控温减排的合作之路,但各国还需在能源、交通、工业等领域深入协作。能源方面借助IRENA的力量,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交流;交通领域依托ITF推广绿色交通模式;工业方面通过ISO制定更严格标准。

每个人的日常行动也能汇聚成强大力量。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多乘坐公交、地铁,短途骑车或步行,减少碳排放;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自备布袋、餐具,减轻白色污染。

节约能源,随手关灯、使用节能电器、巧用太阳能;积极植树造林,即使是在阳台上种植绿植也能助力。在这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危机面前,全球携手、人人践行,才能守护地球氧气,为子孙后代留下生机盎然的家园,逆转氧气减少的严峻局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