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之,本名李中(学号413),1945年参加地下革命工作改今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23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5年毕业大学经济系。1946年11月至1952年,任延安、北京新华通讯社国际部编辑。1952年初至1958年初,任新华通讯社国际部副主任。1952年至1953年3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赴东欧六国考察文化教育事业。1953年,朝鲜板门店朝中美政府级谈判代表顾问。1954年,任中国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秘书。……1979年2月任邓小平美访问时的顾问。1981年到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1月,任zzy访美时的特别助理1988年3月起任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6年退休。
在建国门家中
我1940年高中毕业后,所以报考经济系是出于一个大大的误会。因为从小对历史读得较多。在初二读了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后来改为《大众哲学》),自以为对马克思主义有兴趣;在高中时读了一遍《资治通鉴》,自以为对历史有了兴趣。综合两者,想要研究物史观,自很对经济学毫无所知,所以决心上大学读经济,其实满不是那回事。上燕大也有点“无可奈何”只是因为1940年春,我得了相当重的肺痨,考大学时还咯血不止,听人劝说,把当时的燕大,看成是全国最理想的易地疗养肺病圣地。虽然考上了,不得不休学一年养病,而且还不得不在上海先住了半年医院。到1941年8月下旬才北上入学。当时心情十分愉快不料才100天,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军封门解散,又回到上海,在圣约输学借读两期(每期四个月)后,于1942年底到成都复学。
出了学校的大门,就再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了。我从来不是一个学者,最后十几年的职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学官,在社会科学院同类干部中只有我一个是没有任何职称的,既不是研究员,也不是副研究员,甚至不是助理研究员。不是因为受到歧视,而是我自觉不配,从来不敢申请。1988年,国务院对全国1000名各科学者颁发的“对国家特殊贡献”奖,也没有敢领受。因此虽然混迹于学术界,只能算一个白丁。
2002年与王学泰、王毅游南京明孝陵
我还是一个胆小鬼。80年代,我虽然也在若干全国性的学会当领导,出席各种学术会议,高谈阅论,但是并不敢写什么文章,原因只是因为心有余悸,怕让人抓住把柄。90年代开始,有时也敢写点文章了,然而瞻前顾后,不敢尽辞,而且一年顶多也不过一两篇到五六篇。因此至今还没有出过一本文集,虽然倒也时时为别人的文集写序。现在的计划是:到80岁的时候,写一篇《八十自述》,再把近年来的文章编一个集子,也算是活了一辈子的纪念。我虽然历来主张学有宗旨”,但是因为自己学无专长,写作范围十分散漫,不成体系。只有一个大体上的中心,即总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呼号。这是来源于在中学时代受康德的一句话的影响:以提高人的地位为平生志愿。但是能不能活到八十岁(我今年是七十六岁)还成问题,这个计划也只是计划而已。
我夫人张秀敏是燕大西语系学生(学号W40002),山东济宁人,长我三岁,人大学也比我早一年,但毕业则比我晚半年。1946年初,由我介绍到张家口解放区,彼此并不知情。同时调处人新华社后,结婚至今。她一直在对外新闻编辑部工作。近50年工作绝无变动,直做新华社新闻部的英文编辑工作。1987年退休。育有二子二女。她出生三个月即离开山东,以后一直在天津、北京学习生活,但一生乡音不改,就这一点说,可能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