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湖北江陵长江半程马拉松,一跑者心脏骤停,现场急救过程视频如下
视频细节很多,评论区也很热闹,在此与大家一一解析。
视频急救过程,我想说以下四点
1. 对于心脏骤停室颤,每延迟除颤一分钟,成功率下降7%-11%,因此优先除颤非常关键。但视频可以看到,AED早早到位,但拿来AED的人没有第一时间提醒和使用AED,直到按压的白衣志愿者询问才启用。因此AED持有者培训不到位。
2.高质量胸外按压有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按压速度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CM,让胸廓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视频中白衣志愿者按压速度、深度和回弹都不错,能及时询问AED,有除颤优先的意识,在发现医生按压速度和回弹不佳时,通过手势提醒医生提高按压质量,这种协作意识非常好。
他是当地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在急救这件事上有热情,并经过刻意训练,才有如此让大家称赞的表现。
3.对面医生的表现就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了:
1)按压速度过快,基本超过130次/分钟;
2)按压后胸廓回弹不充分,其膝盖距离患者偏远,需要患者胸壁支撑,导致回弹不佳。
3)从画面看,按压位置偏低,建议掌根中点对准乳头连线中点。
4)没有承担起指挥者角色。作为赛道保障医生,应该成为现场急救的指挥者,更加有除颤意识。在看到志愿者进行很好的胸外按压时,就要去寻求AED,呼叫或观察AED是否到场并启用AED。
这个场景中,如果医生成为AED使用者角色,熟练用AED完成除颤,白衣志愿者行使按压者角色,高质量胸外按压,那就很完美了。
4. 医生的连续按压和减少按压中断的意识非常好。在志愿者操作AED和AED除颤后,医生都第一时间卖力的进行胸外按压,其除颤后第一时间按压的意识比白衣志愿者更强。反过来这也是白衣志愿者(专业救援队成员)要注意的,除颤后不要犹豫,第一时间进行胸外按压。
针对评论区留言,也值得聊一聊
1)患者已经有呼吸了,为何还要进行除颤和胸外按压?
画面中在AED分析心律环节,能看到患者的呼吸动作,这种呼吸是非正常呼吸,又称濒死样喘息。不是快死了的呼吸,而是心脏已经停跳了的呼吸特征。此时需要马上心肺复苏并及时除颤,并且有这种呼吸的患者比完全没有这种呼吸动作的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
2)现场为何没有对患者实施人工呼吸?单纯按压是否也能起到通气作用?
人工呼吸作为心肺复苏中的步骤之一,其目的是供给患者氧气。
对陌生人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件困难的事。作为专业急救保障,可以配备球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
但对于马拉松赛道这种心源性心脏骤停的跑者,急救指南也有推荐“延迟性通气策略”,该策略认为,心脏停跳的跑者体内还有一部分氧气,可以先不给人工呼吸,而是把宝贵的时间用于连续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效果可能更佳。
至于胸外按压时,是否由于胸廓的下压和回弹产生肺部的气流进出呢?答案是能有气流进出,但由于进出的气量太少而无法实现有效气体交换。
人体解剖无效腔(非肺泡部分,不能进行呼吸交换)接近150ml,胸外按压产生的气流进出难以超过150ml,所以这部分气流就是无效的,无法实现供氧。人工呼吸时,大约需要500-600ml的潮气量。
3)下面这个网友估计有医学背景。因为他用了一些医护人员常用的词汇“起搏”“颈动脉”“自主呼吸”。
实际上,心脏除颤和心脏起搏是两个概念。除颤是为了让因颤抖而失去泵血能力的心脏重新转为节律性收缩与舒张,恢复泵血能力。起搏是为了让因为心率减慢导致泵血能力下降的心脏获得额外的刺激,从而提高收缩的频率。
除颤前,患者的呼吸动作状态其实是濒死样喘息,是心脏骤停表现,此时可以不需要检查颈动脉搏动。
无论对于专业医护人员还是大众,在完成除颤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即刻开始胸外按压,不是检查除颤是否成功或心跳是否恢复。下次检查呼吸脉搏可以在有了明显生命迹象或者5个循环之后再考虑。因此视频中这些决策是正确的。
4)这个网友一定是医护人员
肾上腺素是心脏骤停高级生命支持急救中的关键药物,可以增加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机会。急救指南建议,在心脏骤停不可除颤时,优先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对于视频中这种可除颤心律,可以在第二次除颤之后使用首剂肾上腺素,也就意味着此时肾上腺素也要让位于高质量CPR和除颤,后两者更重要。
5)下面这个网友真的不嫌事大。
再次强调,患者被电击前的呼吸动作是濒死样喘息,是心脏已经停跳的表现。其实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以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如果患者有心跳就意味着有相应的不可除颤心律,此时AED绝不会充电更无法放电。
因此,AED并不会产生误判而对活人实施电击除颤。AED只会把人“电活”,不会把人“电死”,这位网友多虑了。
6)每个急救视频下面,都少不了中医爱好者的精彩留言
此网友的留言没有加,微信昵称也具有代表性,因此被夜鹰定义为“中医爱好者”,不接受反驳哈。
夜鹰认为,掐人中没有急救作用。
晕厥的患者,掐不掐人中,都会醒;
昏迷的患者 ,靠掐人中掐不醒;
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掐人中而不做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只能掐着等死。
这段是夜鹰的观点,接受反驳。
此马拉松跑者当日下午5点已经苏醒。
感谢现场 白衣志愿者、医生、AED持有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让一个鲜活的生命重启,值得骄傲一辈子
2014年,广州马拉松急救保障在国内首次推出AED移动骑行救护岗位,成建制配置40台AED,由医护人员骑自行车携带,在原来36台急救车基础上,将除颤密度提升了一倍。
夜鹰是这个方案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培训教官和带队执行者。
2015年,无锡马拉松参照广马模式,AED在国内马拉松赛道首次救人成功。
10年过去了,中国马拉松赛道心脏骤停被AED电击成功案例估计已经超过50人,或者更多。
在这个五一佳节,我也骄傲一下。
急救科普十几年,得大家一路陪伴,夜鹰因在公众急救科普与传播所做的工作,上月刚刚获得2024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最美科技志愿者”称号。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
比拯救生命更重要!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