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我爷爷还能重新吃饭,皮肤也不那么黄了!”近日,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成功为一位患有胰头癌伴梗阻性黄疸的百岁老人实施高难度内镜手术(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用精湛技术为高龄重症患者点亮生命希望,刷新医院同类手术的年龄纪录。


家住孙岗镇的李爷爷(化名)今年已100岁高龄,半个月前突然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无法进食、精神萎靡等症状。家人紧急送医后检查发现,其胆红素指标高达401.3μmol/L(正常参考值1.7-17.1μmol/L),远超生命危险线,被确诊为胰头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更棘手的是,老人还患有肺大泡、心肺功能差等基础疾病,手术风险极高。

“当时老人皮肤黄得像橘子,眼白都是黄的,完全吃不下东西,整个人瘦得脱形。”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魏文俊介绍说,“胰头癌压迫胆管导致胆汁无法排出,若不及时疏通,肝功能会迅速衰竭,生存期可能不足1个月。”

面对这一罕见的高龄复杂病例,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MDT),肿瘤内科、肿瘤外科、肝胆外科、麻醉科等专家联合评估后认为,唯一的生机是通过ERCP手术植入胆管支架,疏通梗阻。ERCP手术属于四级高难度操作,而且患者还存在解剖结构异常:内镜进镜顺利通过食管、胃腔至十二指肠降部时,可见巨大憩室,十二指肠主乳头位于憩室内侧边缘,开口缩窄,属于困难插管,位置刁钻,进一步增加手术难度。


“就像在迷宫里找钥匙孔,内镜是软的,操作空间小,全靠手感和经验精细微调方向。”魏文俊比喻道,“加上老人年龄大、心肺功能差,麻醉风险也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团队决定迎难而上。手术当天,在麻醉科、内镜中心等配合下,魏文俊团队凭借丰富经验,经过40分钟紧张操作,顺利完成ERCP+胆管支架植入术,老人淤积的胆汁引流通畅。

术后第二天,李爷爷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不仅能少量进食,皮肤黄染也开始消退;术后三天,胆红素指标降至317μmol/L,皮肤瘙痒等不适症状显著减轻。如今老人思维清晰、听力正常,见到查房的医生还笑着说,“现在能吃饭了,真是太感谢了!”

“这类手术对高龄患者来说,术后恢复快是最大的优势。”魏文俊介绍,ERCP属于超级微创手术,通过人体自然腔道操作,创伤小、恢复周期短,特别适合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

胆道子镜直视系统突破ERCP与传统胆道镜的局限性,为肿瘤性胆胰疾病和胆胰结石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可视导向疗法,实现胆胰管的可视化,掀开胆胰管疾病直视化、精准化诊疗的新篇章,对胆胰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六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开展ERCP技术已有十余年,此次手术刷新该科既往最高龄纪录。如今,随着内镜设备升级和团队经验积累,高龄、复杂病例的手术成功率显著提升。“过去遇到八九十岁的患者,我们都要反复评估风险,现在百岁老人成功手术也有了经验。”魏文俊表示,“这例手术的成功,得益于多学科协作支持。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结石、胰腺癌、胆管癌等疾病,若身体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大便呈陶土色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定期体检(如腹部超声、CT、肝功能检查等)有助于早期发现胆道及胰腺病变,避免延误治疗。

来源:六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皮正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