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北京,藏着数不尽的教育和文化宝藏。不少区域及学校因地制宜,用好在地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

五一小长假,本报推出系列策划,邀请学生们化身家乡“文旅推介官”,为家乡代言,用青春力量感知家乡文化,讲述家乡故事。首期,让我们跟随大兴区、密云区的小小“文旅推介官”,一起云游北京、读懂北京吧!


大兴区

小记者遇见非遗,传承非遗

“这是一种精致的灯笼,它外形四方,有棱有角,内置蜡烛,配有花牙和灯穗,灯壁上绘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这就是大兴安定的非遗文化之一——纱灯。”

——大兴区实验小学学生刘羿杉

近日,刘羿杉 作为小记者团的一员,跟随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大兴区少工委联合开展的 “小记者大视界”爱我美丽家乡云队课栏目组来到大兴区安定镇沙河村,进行了一场遇见和传承非遗之旅。


沙河纱灯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团队中负责木匠工作的陆军城老人,为小记者缓缓揭开了纱灯的神秘面纱。沙河村的纱灯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想制成一盏小纱灯,需要经过锯、刨、刻、钻、烘、绢画、书绘、安绢、组装等20道工序,纱灯的纱画上承载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小小的一盏灯,浓缩着中国悠久的文化。”刘羿杉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精湛的技艺来自呕心沥血的磨炼,一盏灯书写着“精益求精”的意义。


活动中,小记者们还认真观赏了“李式柳编”传人李久玉老师的“绝活”——只见几根纤细的柳条在粗糙的手指间穿梭飞舞,不一会儿,精巧严密且结实的小筐就编成了。

除了安定镇,大兴区“乡村非遗漫游地图”还有很多:游客可以去探访魏善庄镇羊坊村泓文博雅艺术馆,观看非遗唐卡坛城艺术展、参与传统手工木作体验;走进青云店镇“面人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了解指尖上的非遗;探秘礼贤镇龙村的非遗工坊群——灯笼、豆腐、石磨、花馍、花笺 、女红、玉石等七大非遗体验工坊。

近年来,大兴区抓住发展机遇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焕发新活力。通过开展直播、手工、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非遗宣教活动,让孩子们直接翻阅“本土文化”这本奇书,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并实现自主学习,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


“爱家乡小记者团”推荐打卡点


( 泓文博雅 艺术馆 )


(“面人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国际氢能交流中心)


(礼贤镇龙头村村史馆)

密云区

红领巾讲解员遍寻红色足迹

“60多年前,为建设密云水库,库区内65个村庄的4万多人进行了搬迁,半个多世纪以来,共进行了三次搬迁。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守护这盆净水,为了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密云人民作着无私的奉献。”

——密云区水库中学初二(2)班学生钟汶锦

密云水库是首都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密云人民。密云区高标准、高要求提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范之区”的奋斗目标。密云区教委加强对全区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借助水库资源,引导学生们走出课堂,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讲述家乡故事。


密云区水库中学开设“密云水库与可持续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系统介绍密云水库的历史、地理和生态环境,以真实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让学生了解密云水库的建设过程。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成立了“保护天鹅小分队”,以清水河为基地,发起观鸟爱鸟行动,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在区域层面,密云区青少年宫开发了“水文化之旅”特色课程,依托基层学校,让师生爱水、护水、研究水,了解密云水库历史,关注密云水库生态环境发展。区内各校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青少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水源地小小守护者”推荐打卡点


(密云水库观景平台)


(清水河谷)


(密云水库展览馆)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王小艾 姜思瑶

部分素材来源:各区各学校微信公众号

这里是大兴 青春密云 密云先锋

编辑:姜思瑶

校对:杨旭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