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山,有这么一个“钉子户”。

历经上百年时光,经过数次城市规划改造,别管是盖厂子还是修路,始终不曾影响它分毫。

而且因为这个“钉子户”身上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许多老一辈儿的唐山人还让自己的孩子对着它认“干亲”。

它就站在大城山东麓,河西路与利民桥交叉口,大唐电厂东南角。

许多唐山人小时候就听过许许多多关于这颗树的故事。

时至今日,也能在关于这颗树的作品中窥见围绕在它身上神乎其神的各种传说。


@碧纱映月:听说这棵树是一位云游的厉害仙人走到庙里来休息,然后给这个地方算了一下,据说算出了大地震的大概时间和死亡人数,但是避不了,因为大地震是唐山的翻身机会,震完这片土地永世富足。但是老神仙为了救人决定镇在这,以保证地震范围尽可能的小,所以唐山周边的村子大部分都安全。

@不期待:当时施工的时候我家工程车在那,本来想砍掉,施工的人靠近就会头疼头晕。后来没办法就把它留下了。

@惦着揍啥:据说是当时想砍掉这树,结果刚碰一下,就流血了,鲜红的,所以没人敢砍了,不知道真假,当时我也没看到

@小白蛇:我也奇怪,后来听了两个故事,它有生命。不是不动,是动不了……


@Shaw8826:我家就在附近,听家人说,地震的时候,我家附近的房子都没倒。

@金王金潘:是神树,好几十辆车都没把它撞倒。

@泉️宝:有人祭拜,我还见过有人烧香呢,这红布条也总换,神奇的大树。

@成哥哥呦:据说一开始两棵树,另一个砍了以后施工没了好多人,后来这棵树没在敢动,风水镇着呢。

@向着光明的鱼:就是在砍这棵树的时候换了好多人,谁走进了就头疼,开设备靠近也是不行。后来就放弃了,留到了现在。


@青春有你海yang:我曾亲眼看见过晚上有事故车撞到这颗树上(由西向东),后来第二天才被人绑上了红布条,我估计撞树这人应该是凶多吉少了。红布条是是警示路过的车辆吧,在这怎么就被说神了。

@a颖儿:不管是不是神话故事,听起来很感动,就好像老一辈人保护我们的生活一样,突然想致敬革命先辈,为我们换来的美好生活。

@9米6侧帘车:被撞过好多次了啥事儿没有。听说用锯子锯流红色的汁液。


趁着天气好去利民桥头儿看了看这棵树,虽然春天的绿意尚未拂过树冠,但还是能从冲天的枝丫中感受到其蓬勃的生命力。

在树桩底部堆砌的石台上,依稀能看到人们祭拜后留下的痕迹。


根据网络搜索发现,这颗“钉子户”可老有年号儿了,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盘盘道”。

据说,最早的唐山人在新石器时期就带领部落族群,在大城山东麓一带定居了。后人为了不忘祖先,在大城山上建立了神庆庙,后又称姜将军庙。


尽管姜将军斩蛟龙系民间传说,对《永平府志》《滦州志》的内容我们还不能一一解释,但应该承认它的历史价值。“唐山”一名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在此文中,同时还记载了道教在当地的兴起与发展。从文中记载来看,道教进入大城山应该在金晚期。文中也对有关建筑形式与地理位置及人文做了简单的介绍。

从许多历史资料上来看,先后有祥云道人、拟真散人、丘处机和张勋等多位道教著名人物来此兴建、修缮大城山上的洞贞观,侧面证明了大城山是当时唐山地区最大的道教圣地,他们的到来丰富了大城山文化。


到了明朝初年,随着移民的大量涌入,缸窑的“窑火”也自此燃烧了上百年,时至今日也温暖着许多唐山人。

在唐山生活的人多了,来洞贞观内朝拜的人自然也是越来越多。洞贞观难以容纳,决定迁址。经风水先生选址,决定建在城子庄北二城三城北面的山腰。


这幅摄于19世纪80年代的照片,左边山顶是大城,右边山顶是二城,二城下边山腰上是三城,三城北面就是唐山“钉子户”老树最初的家园——雹神庙。

相传新建的雹神庙为城子庄王氏一族提供的山地,又由大城山周边迁移来的村庄捐资兴建而成。庙宇依山坡坐西朝东而建,与大自然风光融合在一起,体现天人合一。

继洞贞观后的雹神庙不仅继承了传统的道教,还做到了一庙多神,为上香祈祷的人们提供各种神坛。


庙内的主殿为雷神殿,供奉着神话传说中的五雷神:即风、雨、雷、电、雹神和雷部诸仙。两个配殿,一个供奉着丘处机和他的弟子十八宗师的塑像;另一个配殿供奉的是相传曾有恩于王氏一族的黄三太爷(黄鼠狼仙)。


唐山雹神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历史记载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和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两次重修。

每年五月初五雹神庙都会举办庙会,会期三天。山腰上的大庙为朝拜之地,庙会、集市设在陡河东岸,沿陡河由北向南绵延约三里多地,当时是唐山地区第一大庙会。

这个传统也直至延续到1950年才结束。听家里的老人讲他们小时候过端午,工厂会专门放假一天方便人们去赶庙会,大家会到大城山看日出、去姜将军墓祭扫、去雹神庙中拜三清,那时还会有东北和天津的游客专门来逛庙会。


只不过雹神庙前大殿于1949年3月18日失火,当时在陡河东岸的新立庄一带都能看到浓烟。

之后雹神庙庙会就被取消了。

而今,我们所熟悉的“钉子户”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有了自己的“艺术照”。


从庙前照片看,雹神庙主体建筑位于三层神台之上,首层神台没有任何参照物,二层神台南北两侧各有一株槐树,登山台阶中间偏上位置南侧有四角凉亭一座,庙门朝东开。

也有许多人说如今这棵树并非图片中的树。有说,它是原雹神街北头的一棵树,雹神庙的位置在东园的位置的;也有说,老树早已随着雹神庙大火付之一炬,如今这颗只是大火后重新生长出来的。


真相如何,众说纷纭。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山取石,庙宇被拆毁。

仅留下这颗“钉子户”成为人们记忆中老雹神庙的象征,时时朝拜,以慰心安。

你听说过关于这棵树的故事吗?

来源:整理自爱上大唐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