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有言:“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诚然,一个人的祸福,往往是自己招来的,就在善念和冷漠之间。
把心思用在他人的身上,好心很明显,但不一定有好报。
由此可见,愚蠢的人,才会做他人的救世主,把他人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聪明的人保持冷漠。
01
当别人的救世主,迟早会把自己搭进去。
春秋时,有一个颇具争议的人:宋襄公。
《史记》中,认定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很多人不认可,还嘲讽他,太自以为是了。
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重,把国事托付给宋襄公,但是宋襄公认为自己能力有限,要把太子的位置,让给庶兄目夷,说:“目夷年龄比我大,而且忠义仁义,适合当国君。”
目夷不肯接受位置,宋襄公的想法,才没有实现。
公元前643年,霸主齐桓公重病,其几个儿子争夺君位,举国上下一片混乱。
齐国的太子昭逃到宋国,寻求帮助。此时,宋襄公已经是国君,立马召集周围的几个小国,一起形成联合军,送太子昭回国,并且登上君位,是“齐孝公”。
做了一件正义的事情,宋襄公洋洋得意。然后设想,让天下人,共同富裕安定。
带着一番好意,宋襄公组织诸侯国,举行会盟。
意外的是,腾、鄫等诸侯国,不理会宋襄公。引发了战争。
楚国假装参与会盟,在大会期间,把宋襄公扣押,丢进了囚车。从军事实力来看,楚国在天上,宋国在地下。
在会盟中,吃尽苦头的宋襄公,不知悔改,又去讨伐郑国。他认为,郑国不孝敬周王朝,不仁不义。
宋、郑两国交战,楚国赶来救援郑国。
楚军赶到了泓水河。宋襄公身边的谋臣说:“赶紧阻止楚军过河。”
宋襄公说:“我是仁义之师,不能乘人之危。”
楚军过河之后,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宋襄公受伤严重,不治而死。
我们总以为,多行不义必自毙。却没有料到,好事做尽,家败人亡。
如果一个人要做别人的救世主,人生的祸患就来了。
第一,承担了他人的恶果,总是在费尽心思,替人消灾。
他人犯错了,你反复去纠正;他人落难了,你去施舍;他人有战祸,你去平息......这都是招惹是非,代人受过。
第二,你助人几次,都成功了,难免会飘飘然,乐极生悲。
人一旦以为自己了不起,就会认为自己可以救助天下。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高估自己的实力。
第三,长期救助他人,自己的生活质量是没有办法保证的。也许你是把口里的饭菜,送人了,自己饿得不行,身体垮了;你的家人也跟着遭罪。
不管你多有本事,有了救世主的心态,命运就急转直下,自己背负太多,他人不领情,两面不是人。
02
最好的救赎,就是“无为而治”。
春秋时,曾子外出办事,临行前告诉父亲,过几天就回来了。
几天过去了,不见曾子的影子。很多村民都表示担忧,对其父亲说:“曾子应该遇到不测。”
父亲说:“没事的,他很孝顺,一定会回来尽孝的。”
父亲对外界的声音,充耳不闻。又过了几天,曾子就回来了。
不难发现,父亲什么都没有干,而结果却很好。
有句人生建议:“不要担心两小时,八公里之外的事情。”
确实,很多事情,不在你的身边发生,你一时半会是触及不到的。你根本不要去干预,靠近都显得多余。
以此类推,对于和自己关系不大,有一定距离的人和事情,都要保持冷漠。你听说过,或者曾经看过,但别当一回事。
有一个孩子,跌倒了。
有人喊其父亲,赶紧去扶一把。
父亲却无动于衷。孩子见没有人拉一把,就自己站起来,拍拍土,若无其事。
有人把父亲的做法,叫做“无为而治”。
为什么好事不去做,别人就变好了呢?其根本就是“人都是靠自己”,唯有自强自立,才是最长久的救赎。
就是我们去扶贫,也不是一直施舍,而是让其自己有造血功能。
如何才能做到无为而治呢?
记住老子的一句话就够了:“勿多言,多言多败;勿多事,多事多患。”
平时,少去指导他人,别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
有时候,同情他人的遭遇的话,都不要说。避免他人赖上你,非要你帮一把。
比方说,他人失业了,你就说:“我有亲戚,在某地开公司,他需要员工。”很快,人家就缠着你要工作,骑虎难下。
平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总是置身事外。
作为旁观者去看事情的前因后果。自己不在其中,什么都明明白白。
就是他人让你做什么,都要拒绝,并且告诉他人:“靠自己。”
你的冷漠,会逼着对方靠自己,久而久之就获得了独立。
就算是你的儿女,你让他们靠自己,放手越快,儿女的成功概率越高。
他人的成长,都是吃一堑长一智。你不让人“吃一堑”,反而是最可恶的做法。
03
曾经很多人以为自己的少侠,一呼百应,一手遮天。
后来发现,自己顶多是一个打工人,家长,如蝼蚁一样,在社会上求生存。
越来越相信一句话:“改变别人是神,改变自己是神仙。”
把拯救他人的力量,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一直在自救,会灼灼发光。
自己变好了,家人少担心,他人也以你为榜样,学有所得。
从今往后,帮人不到底,渡人先渡己。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