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上海总是藏着惊喜。当我穿过TOP中央公园那片缀满蒲公英的草坪时,耳边忽然传来清脆的锣鼓声。循着声望去,几位杖头木偶演员正在调试着半人高的戏偶,晨光穿透梧桐叶在他们身上洒下细碎金斑——这大概就是传说中"艺起TOP·周周有戏"的第六场非遗大秀。作为走遍32国却始终痴迷传统技艺的旅游博主,我必须承认,这场在生态公园里上演的木偶戏,彻底颠覆了我对非遗展演的刻板印象。

要说海派木偶戏的魔力,从现场孩子们的尖叫声就能窥见端倪。当《进城》里那个贪财门官扭着水桶腰登场时,前排戴蝴蝶结的小姑娘突然蹦出句"妈妈快看!会动的表情包!"——传统戏曲里的丑角形象,居然被Z世代解读得如此鲜活。更绝的是《布艺新趣》的表演,演员手中普通的花布像被施了魔法,倏尔化作振翅的翠鸟,转眼又变作摆尾的金鱼,惹得全场小朋友都在猜"下一个会变什么"。怎么说呢,这种不用LED屏也不用全息投影的视觉魔术,反而让观众找回了最原始的惊奇感。



互动环节堪称大型真香现场。当工作人员邀请孩子们上台体验时,原本拘谨的都市娃们瞬间化身"驯偶师"。亲眼见着个穿JK制服的中学生,硬是把半米高的狮子木偶舞出了街舞范儿,末了还得意地冲台下比心。旁边家长陈先生边录视频边感慨:"现在孩子玩Switch都比这熟练,可你看他们摆弄传统木偶时的专注劲儿..."话音未落,他儿子正捏着提线纠结怎么让木偶二郎腿翘得更自然。这种古今碰撞的萌感,或许正是非遗活在当下的最佳注脚。

要说这场演出最让我惊艳的,当属海派木偶戏与露天剧场的化学反应。没有常规剧场的追光灯,午后的阳光自然勾勒出木偶的轮廓;省去厚重幕布,远处镜面湖的粼粼波光就成了天然背景。当《红绸舞》的乐声响起时,木偶手中七米长的红绸在微风里舒展,恍惚间竟与公园里飘扬的柳丝融为一体。这种"去剧场化"的大胆尝试,让传承六十载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在21世纪的都市绿洲里焕发出别样生机。



漫步在演出后的TOP中央公园,更能体会策划者的深意。沿着生态步道走向镜面湖,随处可见模仿木偶动作嬉戏的孩童——有个穿汉服的小女孩正对着水面练习《布艺新趣》里的飞鸟手势,倒影里竟真有白鹭掠过苍穹。家长们在"一尺花园"咖啡区闲聊,话题从木偶戏延伸到童年记忆:"我们小时候庙会看的提线木偶,现在孩子居然在公园里就能接触,这代沟算是填平了。"

作为国家级非遗,海派木偶戏的进化史本身就是部微缩版上海文化志。早在二十世纪初,老城厢的茶馆里就活跃着融合沪剧唱腔的杖头木偶戏。如今在国潮复兴的东风里,这些曾滋养过张爱玲笔下人物的传统艺术,正通过公园里的创新展演找到新观众。上海木偶剧团团长私下告诉我,他们在《狮子舞》里特意保留了老上海庙会的鼓点节奏,"当90后父母跟着鼓点打拍子时,童年记忆就完成了跨世代传递"。



不得不提公园西侧新开通的文旅专线。这条串联起地铁站与生态公园的免费班车,简直是都市遛娃的神器。周末乘车的吴阿姨透露,现在孙子每周最期待就是"木偶戏+野餐+写生"的三件套行程。望着车窗外交错的摩天楼与湿地景观,突然想起东京的公园文化——谁说超大城市就不能有诗意的文化栖居?TOP中央公园用木偶戏这根文化纽带,正在编织属于上海的城市慢生活图景。

转过紫藤长廊,意外撞见上海国际花展的普陀展区。各色绣球簇拥着木偶戏主题花艺,设计师巧妙地将提线元素融入装置艺术。这种文化IP的跨界渗透,让非遗不再局限于舞台,而是化作可触摸的城市风景。不远处半马苏河公园传来的诵读声,与公益跑队伍的脚步声交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鸣,或许就是这座城市的呼吸韵律。 (www.fqbog.com)



暮色渐浓时再访演出场地,发现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夜场设备。听说周末加演的《光影木偶奇遇记》会运用全息技术,让传统戏偶与数字影像共舞。这让我想起京都每年夏季的"灯笼木偶戏",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选项。当海派木偶戏遇上生态公园,当非遗传承人开始研究Z世代的审美偏好,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重塑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基因。 (m.zgykcl.com)

离园前特意登上绿丘俯瞰全景,镜面湖倒映的都市霓虹与自然光影浑然天成。那些散落在步道间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的木偶鼓点、随风摇曳的红绸轨迹,共同构成上海初夏最动人的文化拼图。或许某天,当这些在公园里接触非遗的孩子长大,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下一代,在这片城市绿洲里继续讲述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