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广元
您触手可及的朋友圈
随着青年不断成长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的主导性力量,这一群体在各国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凸显。关注青年之所关切,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也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一直以来,人民论坛致力于传递青年之声、解决青年之忧、回应青年之惑,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人民论坛推出“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年度策划,致力于传递青年之声、解决青年之忧、回应青年之惑。今天为您推荐人民论坛最新调查报告——“2025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
2025年4月1日至15日,人民论坛编辑部继续组织开展“2025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征集及问卷调查活动,通过人民论坛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网络调查问卷,对北京、浙江、广东、山东、江苏、湖北、云南、陕西、山西、河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份在校大学生或职场青年进行问卷推送,同时也对一些青年进行定向访谈。一方面,受访者可从20个前期集纳的选项中选择其最关注的10个话题;另一方面,我们也围绕青年与科技发展、青年与文化自信、青年与职业规划、青年与消费、青年与社交等方面分别设置选项,扩大覆盖范围,以进一步明确青年在不同领域的关注重点,精准聚焦青年关切、多方关注青年诉求,更好推动青年发展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
截至2025年4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4273份。结果显示,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2025)为:住房保障与城市生活成本(81.53%)、高质量就业与AI技术冲击(71.59%)、青年心理健康服务及相关资源的可及性(63.92%)、消费观念转变与情绪价值需求(62.78%)、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完善(62.50%)、数字技术伦理与个人隐私保护(62.07%)、人工智能与青年创新力量崛起(60.51%)、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与青年发展需求(59.94%)、新型就业形态与社会保障体系(58.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56.53%)。
重要发现与重要趋势
※青年“制度依托型”发展诉求持续深化。
综合对照2024年、2025年两年的调研数据可以发现,既保持理性务实的生存态度,又不乏创新突围的发展雄心,是新时代青年秉持的辩证发展观。一方面,有关住房保障、就业保障、生育支持、心理健康、消费需求等民生类诉求持续占据2024年和2025年十大话题榜单的半壁江山,可谓青年诉求锚定的重力基点,表现出青年对筑底性生存保障因素的一致性认同和系统性认知。
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社会创新力量,青年对社会发展的前沿有着敏锐感知,在发展基底之上不断延伸创新的触角。他们积极拥抱技术创新,也深刻反思数字伦理、隐私保护问题,更主动将“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能的能力”视为青年发展的关键能力之一。在访谈中,一些青年表示,有稳定的生存保障才敢于创新开拓、大胆尝试。可见,制度支撑所带来的确定性,是青年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重要前提;而青年的选择与创造,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优先级。如何在制度保障受益者的角色基础上推动青年向技术创新先锋者、社会创新参与者、治理创新实践者等多重角色转型,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多数青年持审慎的技术乐观主义态度。
创新是青年的基因。作为推动技术变革的中坚力量,青年对技术发展的态度影响着创新的节奏和方向。在此次调研中,青年参与者表现出对技术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期待,相较2024年有显著提升。近八成参与者表示,从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破式发展和多领域应用中深切感受到了中国的创新活力,超过六成参与者关注“人工智能与青年创新力量崛起”,七成以上参与者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对现有职业有一定冲击,但也会带来新机遇,总体有利”,展现出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包容姿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乐观态度并非是狂热盲目的,而是审慎辩证的。青年在期待技术变革的同时也对其风险隐患有着清晰认知,例如,六成以上参与者高度关注“数字技术伦理与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再如,在技术的适应性问题上,虽然有两成参与者认为“对自身职业发展有较大负面影响,存在被替代风险”,但被问及“在人工智能时代,青年需要具备哪些关键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时,选择“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能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占比均超过七成,选择“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的参与者占五成,展现出主动应变、积极适应的态度。可以说,乐观包容的发展态度、理性清醒的风险意识、主动应变的调适能力,使得青年群体成为技术变革时代的关键推动力量。
※青年文化主体性在创造性实践中持续巩固。
近年来,古老文明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的彼此成就,共同塑造了文化发展的生动图景。新时代中国青年开展的一系列创造性实践不断诠释和充实着文化自信的内涵,使文化主体性得到持续巩固。根据2024年和2025年调研数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持续上榜青年关注的十大话题。根据2025年度调研数据可以发现,青年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已经超越了符号化的认同,更在中外文化碰撞与创新实践中,切身见证其魅力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近五成青年参与者表示自己热衷以博物馆文创为代表的国货潮品,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消费新风尚;近五成参与者表示乐见China Travel风靡全球社交媒体,看到外国网友把真实可感的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全球叙事中建立平等对话,增强文化底气;四成以上参与者表示自己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加速走向全球,接连成为国际市场上的“爆款”产品,在外界的反馈和认同中增进文化自信,也乐见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多重视,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还有一定比例的青年愿意在闲暇时选择“新中式康养疗愈,放松身心,感受传统文化的滋养”,将传统智慧、传统美学融入当下生活,或“参与非遗技艺的学习与传播”,做中华文脉的守护者。总体来看,当代青年的文化实践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底气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拒绝简单复制、主动创新转化、注重双向对话的显著特征。
※青年在心态调节上的“自我疗愈”意识有所增强。
在“倍速”生活中,青年不可避免会承受多重压力。在2024年和2025年的调研中,心理健康始终是青年关注度位居前三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及相关资源的可及性,成为六成以上青年参与者的期待。另一方面,就压力转化而言,青年的“自我疗愈”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发掘与满足自身情绪价值,并作出具有发展性而非逃避性的策略调整。有61.51%的参与者倾向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通过自我提升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有64.91%的参与者倾向于放慢生活节奏,寻求“反向生活”,发现生活的“附近性”;有67.33%的参与者倾向于参与户外运动或旅行,探索新地方,释放压力并激发活力。
此外,消费也是探查青年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57.53%的参与者倾向于将消费动机建立在“为愉悦感和情绪价值消费,追求放松与享受”上,但78.97%的参与者仍坚信消费要立足于“高性价比与优惠折扣,注重实用性与经济性”。综合来看,当代青年的“自我疗愈”意识主要表现在自主的节律调控(选择“反向生活”“慢生活”等)、务实的自我关怀(既满足情绪价值也注重实用消费)和积极的自我投资(技能学习、能力提升、户外运动或旅行)等方面,通过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构筑压力“缓冲带”而逐步建立起一种发展性纾压模式。
※青年社交展现出“效能优先”特征。
当前,青年社交方式、社交需求发生了深刻改变,“边界感”“无负担”成为访谈者强调尤多的关键词。相较于此前风靡网络的“搭子”社交、“树洞式”社交、“弱连接”社交等,在此次调查中,近七成参与者更倾向于注重边界感、追求快捷化的“轻量化”社交;五成以上参与者更倾向于以知识分享与学习为主的“成长型”社交;倾向于“搭子”社交的不足五成,三成参与者选择“树洞式”社交,两成参与者选择“亲缘”社交。这一趋势反映出青年在社交方式上的“节能化”转向,折射出青年对社交“能耗”的认识和把控。同时,这一趋势也与青年“自我疗愈”意识的增强相互印证、相辅相成。究其本质,在社交中注重效能优先,既是青年摒弃无效社交,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学习成长和心理资本积累的社交优化,更是青年对数字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重塑。
值得关注的倾向与问题
※部分青年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社会责任”等话题的关注存在明显分化。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个体理性强、公共参与弱”。根据本次调研数据,青年关注度较高的住房保障与城市生活成本(81.53%)、高质量就业与AI技术冲击(71.59%)、青年心理健康服务及相关资源的可及性(63.92%)、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及相关支持政策的完善(62.50%)等话题,均与青年个体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年的实用主义倾向。而与此相较,参与者对公益性、公共性、可持续性等话题的关注稍显不足。例如,关注“提前进行养老规划与投身银发经济”等远期话题的参与者为四成,关注“绿色生活与碳中和实践”“产品的环保理念、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基层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地缘冲突、贸易摩擦升级与参与全球治理”等宏观社会话题的参与者不足三成。此类话题的边缘化,展现出部分青年社会责任轻量化的趋势。
究其原因,首先与青年在面对生存压力时的优先级排序有关。住房、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婚育等方面所带来的焦虑感往往更为直接和切身,而社会老龄化、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话题具有长期性,反馈链条相对较长,既不会造成“即时”压力,也不易在短期内转化为竞争力和经济回报。同时,青年社会参与激励机制的不足,也是导致关注分化的原因。社会参与不足不仅会对青年价值观形塑和创新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加剧“内卷”焦虑,更会影响社会凝聚力,导致社会协作脆弱。着眼青年与社会的协同发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社会参与模式,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实现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互嵌,应当成为弥合这一分化倾向的重要方向。
※部分青年对创新活力的认知和感知存有局限性。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消费应用导向强、基础逻辑认知弱”,不仅体现在青年参与者对科技创新的认知上,也体现在对文化创新的认知上。根据本次调研数据,在科技创新方面,近八成参与者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突破式发展和多领域应用”,相较“生物科技前沿技术”(17.05%)、“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28.27%)等领域显著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青年更倾向于具象化、消费端可感知的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同时也展现出部分青年参与者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关注不足,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在文化创新方面,这一倾向也同样存在。例如,参与者更倾向于视觉化、易传播的文化消费品,对涉及文化内核的主题如非遗传承等关注参与不足。
这种认知局限来源于一些青年对科技和文化创新的认知偏差。AI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和深度应用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其内容生成、图文理解、医疗诊断、教育辅导、陪伴聊天甚至“赛博玄学”等多元功能,在提供生活便利、提高办事效率的同时,也极大满足了人们对技术浪漫主义的想象;一些青年倾向于通过符号化或具有仪式感的文化消费来满足其情绪价值、建立文化认同,而非选择文化创作或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此外,消费市场的商业化导向、新媒体传播倾向等外部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众对“创新”的认知,乃至其价值观、就业选择等。长远来看,青年对创新活力的认知偏差有待引导校准,深层次的基础认知和实践参与有待加强。
※部分青年在期待科技变革的同时亦存在技能储备不足的焦虑与担忧。
这一倾向突出表现为“技术发展乐观、技能更新紧迫”。根据本次调研数据,关注技术发展的青年参与者成为主流,例如,前文提及的七成以上参与者高度关注“高质量就业与AI技术冲击”,六成参与者聚焦“人工智能与青年创新力量崛起”,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等话题彼此呼应,不仅反映出青年对技术创新的认可,更反映出青年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发展契机的重视。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快速学习和适应新技能的能力”(74.15%)、“创新思维能力”(71.59%)、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53.69%)等是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与时俱进的技能学习在青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纵然对上述关键能力不乏清晰认识,但技术的快速迭代依然不可避免造成一些青年能力更新的紧迫感和焦虑感。在调研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参与者担忧“目前从事的职业被替代,有较大负面影响”“不确定影响方向”;有近五成受访者关注“新兴领域技能培训的普惠和可及”,这印证了青年不断上升的技能学习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一些青年产生技能更新焦虑感的原因,如职业结构变化、技能学习效率不高、培训渠道不够多元、资源相对分散、现有培训体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满足青年群体技能普惠的需求,应成为缓解技能更新紧迫感、焦虑感的重要途径。
提升青年获得感,助力青年高质量成长发展
※不断夯实民生支持体系,赋予青年实实在在的安全感与发展机遇。
青年在住房、就业、婚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关切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同时其诉求又在动态调整、迭代升级。基于青年“制度依托型”发展诉求的不断深化,应着眼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制度支持体系,将青年的民生关切转化为促进其高质量成长发展的内在引擎,推动青年成长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一是持续缓解青年在住房保障与城市生活成本方面的压力,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通过共有产权房、长租房租金梯度补贴等方式降低居住成本,将住房保障转化为“安居工程”“留才工程”“暖心工程”。二是持续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宽青年职业发展通道、技能认证通道等,提升青年就业服务效能,不断满足其在能力提升、机会拓展、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基本诉求,赋予青年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广阔空间,实现“青年有为”与“城市有质”的协同跃升。三是持续打造全链条、多层次的生育支持体系,在保障性住房中嵌入普惠托育机构与共享育儿空间,提供弹性托管、育儿津贴等政策服务,帮助青年缓解事业追求与家庭责任的平衡压力。四是持续加强新就业形态青年劳动者权益保障,重点建立平台用工社会保障基准制度,通过完善覆盖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等在内的基础保障、健全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法规、建立新职业能力标准认证体系等多方面举措,赋予其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注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创新青年社会参与的有效激励机制。
作为社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青年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深度与广度,已成为衡量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基于前文所述的青年对“个体生存发展”和“社会责任”等话题的关注存在明显分化,对公益性、公共性、可持续性等话题关注度不足的问题,引导青年更好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畅通其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成为青年高质量成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提升青年社会参与活力,不仅要提升其参与意愿,更要提升其参与水平。对此,注重构建青年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将青年关切转化为其可参与的社会治理议题,应成为重要方向之一。例如,可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青年社会贡献档案,将垃圾分类、旧物再生等环保行为,以及社区议事提案采纳率、公益志愿服务时长等公共事务参与的具体事项,转化为生活权益、成长资源等方面的积分。如可兑换城市文化活动、交通出行的优先预约权;可折算为心理健康辅导、实习推荐、毕业就业辅导、创新创业支持、技能培训等成长资源;可根据社会贡献度设置荣誉奖项,将优秀案例纳入城市形象宣传,等等。通过参与模式和转化机制的创新,促进青年成长与社会进步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注重拓展青年的创新认知边界,提升专业内容的大众化转换水平。
根据本次调研数据可以发现,部分青年在技术创新领域存在“重应用、轻基础”的认知倾向,在文化创新领域存在“重体验、轻传承”的认知倾向,对其中所产生的直接效益或提供的情绪价值感知更强烈。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创新领域,则可用“重表象、轻机理”来概括上述特征。很多人或许能如数家珍般列举出若干科技创新成果,但对于这些成果背后的技术创新机理或国家创新战略布局等深层次问题可能了解不深,对基础科学研究关注不足;部分青年对文化创新的认知更多来源于打卡式参与、碎片化体验、娱乐化传播等渠道,缺乏系统性认知。这种认知特征既反映了一些青年注重即时体验的思维特点,也暴露出专业内容大众化转换水平不足等传播短板。
拓展青年的创新认知边界不仅关乎青年个体的成长,更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此,提高专业内容的大众化转换水平尤为重要。例如,针对部分青年“重应用、轻基础”的问题,可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领域(及相关科研群体)的“社会能见度”,着眼细节深度宣传展示基础研究如何推动颠覆性技术的诞生,打造更多互动性强的基础知识IP和沉浸式内容产品,让基础性问题被看见、被理解、能参与,从学术研究上升到社会价值认同层面。文化创新层面亦是如此,重点在于实现从“浅层消费”到“积极参与”再到“自觉传承”的逻辑转化,既要保持文化消费的趣味性、新鲜感,又要促进文化创新认知的纵深发展。
※打造虚实融合服务矩阵,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精准支持。
在数字化浪潮与现实世界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构建虚实融合的青年成长服务矩阵,提供涵盖技能学习、心理服务、创新容错、资源获取等多维成长支持体系,对于助力青年群体全面发展、满足青年多样化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次调研数据,越来越多的青年倾向于“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技能,通过自我提升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61.51%),直观揭示了技能学习在青年心理赋能方面的重要地位。
对此,在满足青年能力提升需求层面,可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技能学习空间,让学习体验更加生动直观、富有参与感。在满足青年心理赋能需求层面,可构建分布式心理服务网络,为青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支持,结合大数据分析预判潜在心理风险,实现精准干预。在满足青年资源可及性需求层面,可按需求为不同的青年群体匹配合适的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就业指导等,实现各类资源的精准供给,为青年高质量成长发展保驾护航。
- End -
来源 |人民论坛网
校审 | 陈 岚
初审 | 蒲洪旭
值班编委 | 雍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