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6日进行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6月7日-9日为2025年上海秋季高考,6月14日-15日是2025年上海中考,6月中旬上海中小学生期末考试……考试是学生们绕不开的 “关卡”。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在面对考试时,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困扰——考试焦虑。在4月19日举办的 “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瑞金论坛” 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精神心理科张晶璟教授,就针对考试焦虑这一问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讲解。
考试焦虑:困扰众多学生的普遍问题
你知道吗?考试焦虑可不是个别学生的 “专利”。张晶璟教授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数据:国外研究显示,美国有15%-20%的中小学生和10%-35%的大学生经历过会导致功能性损害的考试焦虑;在我国,通过TAS 量表测评发现,高考试焦虑(TAS 得分>20)的学生占比达到22.32%,其中中小学生的发生率更高,高达29.8%。这意味着,每三个学生中,可能就有一个正深受考试焦虑的折磨。考试焦虑不仅会让学生在考场上发挥失常,还会长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小的危害。
是什么 “催生” 了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人格特质起着重要作用。那些神经质水平较高,也就是情绪比较容易波动、敏感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而责任心、开放性较低的学生,也往往更容易陷入焦虑情绪中。此外,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缺乏信心;成就动机类型不合理,过于追求完美或过度害怕失败;心理弹性差,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难以调整心态;正念水平低,无法专注当下;情绪智力和调节策略不足,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等内部因素,都会增加考试焦虑出现的可能性。
除了自身因素,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家庭环境中,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压力,会让孩子感到喘不过气;学校环境里,频繁的考试、激烈的竞争以及老师的评价方式,都可能成为学生焦虑的来源;考试环境本身,比如考场的氛围、考试的难度等,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另外,学生过去的考试失败经历和负面反馈,会让他们对考试产生消极的预期,这种预期又会进一步加重焦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考试焦虑?
判断孩子是否存在考试焦虑,可不是简单地看他们考试前紧不紧张。张晶璟教授介绍,考试焦虑障碍的诊断有明确的标准:在整个考试周期(考试前2周、考试中或考试后2周)内,孩子出现紧张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生理反应,像出汗、心悸、轻微恶心、肠胃不适、视力模糊等;对考试过度担忧,过分关注成绩和别人对成绩的评价;这些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并且严重影响到孩子在考试中的正常发挥;同时,在非考试周期时,孩子的情绪基本正常,还要排除抑郁障碍、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等其他心理疾病。如果病程不足3个月或程度较轻,可能就是考试焦虑状态。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还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评估量表,比如中文版考试焦虑量表(TAI)。而且,考试焦虑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如按情境分为备考焦虑、考场焦虑;按临床表现分为认知型焦虑(主要是对考试结果过度担忧、有消极预期)和情绪型焦虑(以不安情绪为主,伴有生理和躯体反应);按后果分为回避型和非回避型。通过这样细致的分类,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应对考试焦虑,有这些好办法
面对考试焦虑,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对于轻中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心理治疗是首选方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考试的错误看法,不再把考试结果看得过于绝对,让他们明白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同时,还会教给学生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提升他们的正念觉察能力,让他们在面对考试压力时能够保持冷静。另外,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开展团体心理治疗,以期更高效率的帮助学生疏泄情绪,掌握有效的备考和考试技巧,面对克服焦虑。
如果考试焦虑比较严重,已经明显影响到学生的社会功能,出现了严重的躯体症状,就需要更综合的治疗方案了。这时,可以同时引入物理治疗手段,如生物反馈、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非侵入性深部脑区靶向调控技术等,直接调节大脑的生理功能来缓解焦虑。在必要情况下,还会考虑使用药物治疗,但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忌病急乱用药。
考试焦虑虽然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积极面对,通过进行全面各个维度的评估,个体化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干预策略,整合各项资源,最终定能帮助孩子们缓解焦虑,顺利通过考试,发挥应有学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