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北魏双人牵手女俑”同款雪糕打卡文物展柜,用“击鼓说唱俑”表情包制霸家族群聊,九宫格晒出“小粉炉”冰箱贴引发朋友圈求购潮……这个五一假期,全国文博场馆纷纷迎来参观热潮。

当国潮文创以“整活”姿态强势出圈,博物馆早已不只是文化殿堂,更化身Z世代社交场的硬通货,架起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桥梁。

延长开放与夜游体验,“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为应对客流高峰,江苏多家博物馆将开放时间延长。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闭馆时间延至21:00,苏州博物馆本馆与西馆开放至20:00。


夜游模式让博物馆更添魅力,南京博物院推出“千年华章·夜宴南博”活动,身着古装的NPC手持特制考卷与观众互动,非遗馆的金箔制作体验、老茶馆的《木兰从军》戏曲展演,让夜晚的博物馆变身文化乐园。

在吴江博物馆(苏州湾博物馆)启幕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第十站,集结南京博物院“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太平有象熏炉”等文物天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由苏州吴江梅堰出土的“灰陶江豚壶”首次回到家乡。这是一件良渚时期的泥质灰陶壶,通体呈浅灰色,接近江豚肤色。它头上有冠,嘴巴尖尖,呈鸟喙状,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看起来丑萌丑萌的,众多家乡观众前来打卡拍照。

文物“活”成“社交硬通货”,Z世代的收藏新美学

这个五一假期,常州博物馆“金色海昏”特展掀起观展热潮。北京游客李女士一家八口高铁抵常后直奔展厅,浙江游客小王说:“刘贺墓出土的马蹄金必须亲眼看看!”


展区文创柜台前,麟趾金挂件、饼金书签成为朋友圈“打卡标配”,首批100个马蹄金冰箱贴开馆即售罄。工作人员表示,“没想到观众这么热情,5月3日会来第二批文创货品,后期我们也会根据销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增加数量,满足大家的购买需求。”



这股热潮席卷全国,苏州博物馆“吴王夫差毛绒剑”被网友们戏称为“胖宝剑”,自推出以来深受年轻人喜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摇身一变,化作“尖叫崽”“好蓝鸭”“心运鱼”等毛绒绒的文创产品,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诠释着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镇江博物馆以唐代“论语玉烛”酒令器具为原型推出酒令筹、书签尺等“穿越千年的国潮好物”,假期首日文创销售额达1.5万元。


此外,很多博物馆的文物“表情包”精准捕捉年轻人情绪,带动线下打卡量激增。就拿徐州博物馆来说,甲胄雕塑神似歌手魏晨,双髻执笏女立俑被称为“汉代最美微笑”,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组团前来打卡。

科技赋能体验,在古今对话中触摸历史

在南京博物院,95后游客小陈举起手机,开启AR功能扫描,原本静谧伫立在展柜中的梅瓶瞬间有了生机,让小陈惊叹不已。只见釉里红勾勒出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在眼前缓缓舒展枝叶,仿佛能听到微风拂过松针的簌簌声,竹叶的沙沙响。


如今,AR、VR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体验颠覆传统。南京六朝博物馆推出智能导览系统,游客扫描文物即可触发AR动画,重现六朝文人“曲水流觞”场景;南京云锦博物馆推出“数字文物典藏系列PASS卡”,将千年云锦文化浓缩于十张卡片之中,1600年的匠心传奇触手可及。


部分博物馆还推出了剧本杀式探秘活动,趣味十足。这个五一假期,盐城市博物馆的“盐引疑云”系列剧本杀吸引了不少游客参与。游客身着汉服,化身文明追光者,在唐宋时代的时空之旅中探秘。通过观察推理、破解谜题、互动问答等方式,在千年文物中寻找通关密码,不仅能体验当侦探的乐趣,还能深入了解盐城的海盐文化和历史

文化市集破圈,方寸之间见千年

近年来,博物馆正突破物理边界重构文化空间。这个五一假期,镇江博物馆将英国领事馆旧址花园变为春日市集,“镇有诗意·生活市集”让宋词跃上咖啡杯,重现东坡与佛印“battle”场景,首日吸引万名游客。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松弛感”设计成为新风景,塔前广场两侧新铺就的草坪如绿毯般绵延,游客们或席地而坐,或仰躺观云。带着孩子来游玩的林女士铺开野餐垫,笑着说:“没想到在市中心还能找到这样一片‘躺平天地’,抬头就能望见琉璃塔,历史感和松弛感共存。”


从“赶展族”到“文创粉”,年轻人正用Z世代语言重构文化价值。当缂丝工艺走进现代手包,当秘色瓷莲花碗化身抹茶曲奇饼干,传统文化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穿戴、可品尝、可互动的“生活美学”。这场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正在博物馆里书写着文化自信的最美注脚。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裴诗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