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轻就多干,在一线,不实干没有未来。
“趁着年轻就多干,在一线,不实干没有未来。”作为中煤陕西公司大海则煤矿第一智能掘进中心党支部书记,王学峰经常这样给同样年轻的队员们加油鼓劲。入职10年来,他从煤机司机做起,一步步成长为青年职工中的佼佼者。
活跃的思维加上丰富的一线经验,王学峰带领煤矿第一智能掘进中心紧跟智能化转型契机,持续改进和优化技术,不断提升掘进作业“含智率”,实现减人、增安、提效目标。他也和团队积极总结经验、增进行业交流,培养出更多“一专多能”型人才。
掘锚战线一柄“尖刀”
掘锚队是煤矿的“开路先锋”,掘进机械就像地下的坦克,在煤层中向前推进,挖掘出新的巷道,而锚杆、金属网、喷射混凝土等紧跟其后,加固巷道顶部和两侧防止塌落。自2015年入职以来,王学峰从掘锚一线最苦、最累的岗位干起,逐渐与团队一起成为掘锚战线上的一柄“尖刀”。
初入煤矿,王学峰就在煤机司机岗位锻炼,近百吨的“大家伙”,动辄几吨重的零件需要反复拆装,检修起来哪个动作都不是轻而易举。抡大锤、扛油脂,在幽深的巷道中锤炼,他掌握了全套检修操作技能,各种疑难杂症、故障问题也都能熟练解决。他先后担任班长、副队长、党支部书记,实现了一名基层工人职业生涯的跨越。2024年,在他带领下,第一智能掘进中心安全掘进超11000米,多次打破大海则煤矿单月掘进记录,有效保障全年回采接续。
面对难题,王学峰总能挺身而出。2024年11月,在大海则煤矿南翼泄水巷掘进期间,为满足设计高度,需破除部分顶板岩层,最大破顶3.5米,且持续破顶长度达314.8米,给正常掘进带来挑战,稍有不慎还可能发生顶板坍塌事故。他冷静应对,迅速组织骨干攻坚摸索,分析破顶原因,果断改变原施工工艺,将锚杆排距由1.2米缩短至0.8米,及时补强支护,并亲自操作掘锚机,直至地质稳定段。
优化智能掘进技术
在煤矿普遍推行智能化设备的当下,智采智掘成为煤矿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重要抓手。王学峰带领的团队,正是依靠智掘成为回采的“开拓尖兵”。据他介绍,通过基于5G网络技术,配合成套快速智掘装备,在复杂的地质环境中让巷道开拓更安全、更高效、更少人。“智能自动截割能减少人为操作的延迟、重复、失误现象,增强连续作业能力。运输系统、电气设备远程启停,极大提高人工操作效率,实现自动化减人。而工作面设置电子围栏系统,可以实现接近危险区域自动报警、自动停机功能,保障作业安全。”
然而,掘进和锚护面临的情况瞬息万变,当前掘进面仍是煤矿智能化渗透率较低的部位,相关智能装备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王学峰以勇于创新的思维,不断进行技术改进和优化。“我们团队每年都会形成创新成果20项左右,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提升成效也十分显著。”
王学峰介绍,通过完善人员接近预警系统,第一智能掘进中心在掘进工作面实现人员与设备之间的精确测距、自动报警和停机,防止生产过程设备误动作造成人员伤害,让掘进安全更有保障。他还带领技术人员加装联网语音通讯系统,让地面集控中心与井下实现通讯联动,缩短掘进指挥“距离”。通过“地上+地下”布置远程集控系统,实现掘进工作面皮带运输、自动截割协同控制,让掘进“含智率”显著提升。“锚护方面,我们创新使用智能自动打钻,作业人员只需定好支护眼位并按下启动按钮,钻机即可自动进行打钻作业,无需传统手柄式操作,相关操作人员可由4人减少为2人。”
培育“一专多能”人才
“当前,掘进过程中的围岩识别、精确地质模型构建仍是难题。只有实现自动截割、自主动态调节掘进参数,智能掘进才能有质的提升。”王学峰表示,目前煤矿面临地质构造复杂,现有智能设备对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监测能力有限,在遇到未知岩层时无法自主调整参数。“智能化需要既懂掘进生产又懂智能化、信息化的技术人员,但现有人员以传统机械、掘进专业为主,智能化技能不足,工人难以快速适应新技术,导致设备使用效果、运维能力受限。”
“伴随智能化发展,需要更多掌握智能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的技能人才,需要专业人员熟悉各类智能化采掘、运输、监控等设备的操作原理和方法,对故障进行简单的诊断和排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王学峰坦言,这对工人技能提出跨学科、持续学习与团队协作的高要求。“需要通过系统化培训、激励机制、文化凝聚等多维度策略,实现人机协同与减员增效的平衡。”
为培养适应智能化转型的技能型工人,王学峰带领第一智能掘进中心推行“师带徒”“老带新”制度,鼓励跨专业轮岗,从检修到生产专业人员的身份互换,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他指出,智能化转型需以“人”为核心,通过系统性培训、正向激励和文化凝聚,实现技术、人才与管理的协同升级。“我们也通过总结智能化掘进工作面的成功案例,如设备优化、工序创新、技术升级等,形成标准化操作流程,并参企业互访等活动,向同行分享经验。未来,随着5G、AI等技术的深入应用,煤矿人才培养将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能力,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与周边企业交流,推动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提升。”
文丨本报记者 杨沐岩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丨李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