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开始了一项新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基建项目-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

这个水电项目是三峡工程发电能力的三倍!可以实现“藏电沪用”。

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的地区一度被称为”世界水能富集之最“,其干流水能蕴藏8000万千瓦储能,其中墨脱河流可开发总量更是占了将近九成。

该区域年均流量可达1654亿立方米,相当于长江的三分之一,但单位河长的水能密度却是长江的五倍。



不仅如此,在该区域上下50公里直线距离内,还自然形成2000米的高度落差。

倘若将该区域开挖一条相对直通的30公里隧洞,那么这2000米的自然落差就可必容纳一座6000-7000万等瓦的超级电站,一旦投入运营,那么其产出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的功效。

因此,我国在2024年的12月已正式批准该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投资一万亿规模,通过15到20年的项目周期,进行装机7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00亿等瓦时的计划。

从技术上来说,该工程依赖两大核心技术。



国产盾构机的复杂地形隧道掘进,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当前的技术可以实现直径15米的硬岩掘进每月300米效率,因此整体掘进工程当量在七个月左右。

另一个技术,便是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输电距离延伸至3000公里,以达到“藏电沪用”的效果。

“藏电沪用”不只是让上海用,而是上海都可以用上的话,那么整个长江沿线城市群就都可以从这个项目上沾光了。

除了技术的因素外,另外一个就是项目的后勤工作了,以三峡水电站为参照,总投资中移民安置费用及事宜将有很大占比。



此外就是枢纽工程、输变电系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等民生与环境保护的相关事宜了。

但雅鲁藏布江工程虽然浩大,却由于三峡工程的先期经验,不需要再如前一样黑暗中摸索了,只要按着之前经验,并尊重雅鲁藏布江工程的特殊性,那么建成只是时间的问题的。

一旦项目建成,那么每年3000亿千瓦时的发电量,可让我国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炭的使用,减少3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整体项目无污染及后遗症。



理论上来说如此,实际上也是可以达到,这并不只是一个“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文字游戏。

在建成后,配合“小水风光储一体化”系统,西藏清洁能源基地的电力输出可以稳定在95%。

届时,项目会给西藏带去前所未有的财政收入高达200亿元,直接带动20万人就业,并因此而推动西藏的教育与城镇化率。

而且,继我国“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级项目之后,该电站也将通过“三交九直”特高压网络,将电力流入华东、华南电网。



预计接入上海后,将至少在长江三角洲区域降低用电成本,初步估计可民节约电费支出超360亿元。

理重要的是,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还会为沿途、沿线以及附近区域培育新型的产业体系,产生出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新经济模式。

于国内而言,喜处多多,于国际上而言,该电站所带来的意义也是非凡。

工程投运后,我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将突破5亿千瓦,能源自给率将达到近九成。相较于2024年我国高度依赖于国际的石油供应,压力大幅度下降。



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通道风险时隐时现,波动不已但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将我国的国家能源安全纵深再进了一步。

对比印度一直在说的“布拉马普特河开发计划”要装机2000万千瓦的水电站群来说,我国也通过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工程实现了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水电站,闭环了“水权即主权”的地缘政治逻辑链条。二来与印度在跨境水资源信息上与印度实现资源与今年共享。

此外,工程配套的应急调度机制,提供了必要时为下游提供每秒5000立方米的生态流量能力。



这也是我国首次将下游国家纳入到我国的收益分配体系当中,这种创新机制为“一带一路”方略就沿线跨境基建项目问题,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制度样板。

到了这里,就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了。

根据相关材料,项目提供了1.5亿元资金,对淹没区的12处宗教场所进行数字化保护,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壁画、唐卡的毫米级别影像留存。

将来,所有沉寂下去的足迹都会在墨脱县的非物质文化中心进行展示,并有专业人员进行系统性的介绍,以寄缅怀!



关于这件事,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