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蹲在村口搓旱烟,盯着坑洼路面直叹气:“三轮车拉点菜进城,能颠掉半筐土豆。”这场景在不少农村常见,可今年政策风向变了——随着乡村振兴规划落地,农业农村部明确两大工程下半年集中动工,村里要动真格改面貌了。



先说住的地儿。过去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河道漂塑料袋、路边堆柴草是常态。现在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来了,要给每个村设垃圾回收点,配专门的清运车和保洁员。

更关键的是铺污水管道,把各家各户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要么连到村里的处理站,要么接入城镇主管网。想想看,以后再也不会踩一脚泥水里漂着垃圾,院子门口清清爽爽,谁不盼着这日子?再说行的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刻进农民骨子里,可很多农村老路太“老”了:宽度不够错车难,水泥路面裂缝纵横,一到雨天全是水坑。这次路网升级动静不小,不仅要硬化村内道路,还要改造老旧路,建资源路、产业路。就像顺义区,今年上半年就启动90公里乡村公路改建,利辛县更是要升级改造县乡公路近60公里,农村公路26公里。

路宽了、平了,农产品运出去顺当,外头客商进来方便,这不就是铺在脚下的致富路?

不过,村民心里也有嘀咕。有大叔掰着指头算:“垃圾站建哪儿?别回头离我家太近招蚊子。



”还有人担心:“污水管道挖了又填,会不会刚修好又破路?”这些担忧不是没道理,工程落地得讲究个“细”字——选址得听村民意见,施工得保证质量,不能光看进度不看效果。就像有的地方修了路没人管,没两年又坑洼,这次要是能把后期管护也写进规划,乡亲们才更放心。

政策红利还连着就业账。

以工代赈项目要是推开,村民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搬砖、铺路、打扫卫生,都是力所能及的活儿。既挣了劳务报酬,又看着家乡一点点变样,这心气儿就不一样。但各地情况不同,有的村年轻人外出多,剩下的老人能不能参与?

项目怎么分配名额?这些细节得落实好,别让好政策卡了壳。

往深了想,这两大工程可不只是修修补补。人居环境改善,提升的是生活品质,让农村人也能过上城里的干净日子;路网升级,打通的是发展经脉,让农产品有了出山的“快车道”。可农村建设是长期活儿,不能只看眼前动工热闹,更要谋划长远——垃圾处理站运转经费哪儿来?



污水管网坏了谁维修?产业路修好了怎么引项目?

这些问题不解决,工程效果就打折扣。我个人觉得,这次建设得抓住两个“实”:一是实打实为村民着想,规划前多听听大伙需求,别搞“干部定、群众看”的面子工程;二是实实在在管长远,建立管护机制,让工程经得起时间检验。就像老辈人说的“房子要常住,路要常走”,农村建设也得让乡亲们有持续的获得感。

眼下各地项目库陆续启动,黄州区在搞路网提升招标,靖州县规划了产业路和物流园,这些都是具体的信号。

但也有地方进度慢,村民还在观望。下半年动工后,希望看到更多挖掘机开进村里,更希望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村子美了,路通了,好日子才算扎根了。至于后续怎么管、怎么让工程发挥最大效益,还得靠大家多操心、多参与,毕竟这是咱自己的家园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