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重庆璧山区七塘镇,仿佛被施了魔法。金黄的油菜花海在阳光下翻涌成浪,十二位身着唐装的花之使者穿行其间,衣袂飘飘间,恍若穿越千年——这场2025年田园花朝节的开幕,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暗藏着一个乡村从“流量打卡地”向“文化沉浸地”蜕变的秘密。

‌从“看花”到“入戏”:一场唐风穿越的沉浸式叙事‌

说来你可能不信,在重庆周边“油菜花节”扎堆的今天,七塘镇硬是靠一场“角色扮演”杀出重围。当其他地方的游客还在举着丝巾拍照时,这里的游客早已换上唐装,跟着礼仪官学习“三拜礼”。驻村第一书记苏成洪说得好:“我们要让花海不只是背景板,而是变成一场穿越剧的舞台。”

漫步在七彩田园的200亩花田里,你可能会偶遇正在“献香”的仕女,或是吟诵唐诗的书生。游客杜华瑾一家原本只是想来赏花,结果被“科普”了一堂唐礼课,连孩子都学会了拱手作揖。“怎么说呢,就像突然闯进了《长安十二时辰》的片场,连空气里都飘着文化味儿。”她笑着比划。



这种“沉浸式剧本杀”般的体验,让七塘镇的花海有了灵魂。游客停留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延长到一整天,周边农家乐的老板们偷偷告诉我:“现在连工作日的客房都得提前两周订。”

‌艺术改造乡土:当农房变身美术馆‌

话说回来,七塘镇的乡村振兴可不止靠“演演戏”。在莲花穴村,一栋破旧农房被川美师生改造成美术馆,不锈钢雕塑与原木房梁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本地书法家傅应明的作品直接挂在田埂边的竹架上,墨香混着油菜花香,这画面怎么说呢……像是把《兰亭序》写进了《桃花源记》。



“以前觉得艺术是城里人的玩意儿,现在连我家的泡菜坛子都被夸成‘后现代装置’。”村民王大姐一边晾晒辣椒一边打趣。那些曾经闲置的牛棚、粮仓,如今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游客不仅能看展,还能亲手捏陶土、写书法。对了突然想起,莲花穴美术馆里最火的打卡点,居然是厕所外墙——川美学生用碎瓷片拼出的抽象壁画,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有文化的茅房”。

‌野菜宴与辣子鸡:舌尖上的流量经济学‌

逛累了?文心润璧文化集市的烟火气早就勾得人走不动道。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游客制作辣子鸡丁,野菜粑粑的蒸笼冒着热气,空气里弥漫着花椒与艾草的混合香气。苏成洪书记算过一笔账:去年花朝节卖出的土鸡蛋超过3万枚,连村民家腌的萝卜干都成了抢手货。



最绝的是七塘镇设计的“两日游”线路:第一天在番茄小镇摘果子,第二天到乡愁幺滩看艺术展,晚上住在由猪圈改造的星空民宿。游客李小姐在朋友圈写道:“白天是文艺青年,晚上数星星听蛙鸣,这种混搭风你懂的。”

数据显示,这种“采摘+观展+民宿”的闭环模式,让七塘镇2025年一季度农文旅综合收入突破3000万元。村民李福群家的菜园子成了网红供应点:“以前挑去镇上卖不完的菜,现在游客抢着要,连烂叶子的 compost(堆肥)都被搞生态种植的老板包圆了。”

‌半小时都市圈:高速公路带来的泼天富贵‌

合璧津高速通车后,重庆主城到七塘镇的车程缩短到30分钟。原本冷清的江家坪村,现在周末停车场堪比热门商圈。镇政府趁热打铁推出“每月一主题”:泼水节时稻田变泳池,年猪文化节现场直播杀年猪,城里人一边喊着“残忍”一边抢购生态猪肉。

要说最魔幻的场景,还得数去年冬至的“稻田音乐会”。交响乐团站在收割后的田埂上演奏,观众裹着羽绒服坐在稻草堆里喝醪糟汤圆。灯光亮起的瞬间,远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流成了天然背景板,现代与乡土在这一刻奇妙共生。

‌乡村振兴的璧山密码:让诗意可触摸‌

站在将军村的观景台俯瞰,花海里穿梭的唐装身影、农房屋顶的金属雕塑、高速路出口绵延的车流,构成一幅超现实的乡村振兴图景。七塘镇没有照搬“网红村”的套路,而是把文化做成体验、让艺术扎根土地、用节会激活产业,最后借交通打通城乡血脉。

或许有人会问:搞这么多花样能持久吗?看看莲花穴美术馆门口那块牌子就知道了——上面刻着村民投票选出的村规:“可以看不懂艺术,但要尊重创造。”这种既保留乡土本色又拥抱现代性的智慧,或许才是七塘镇最动人的风景。

夕阳西下时,我又遇见那群“花之使者”。褪去唐装的姑娘们正帮着阿婆收晾晒的干豆角,金线刺绣的披帛在风中轻扬,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演员还是本真的乡村生活。这大概就是七塘镇的高明之处:它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照片,还有一段关于诗意田园的鲜活记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