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门口目送浩浩走进校门,妈妈叹气往回走。

“浩浩妈妈,一大早上怎么唉声叹气的?”

“还不是操心孩子学习嘛!你说孩子每天做练习到晚上10:00,考试还不到70分,我都不好批评孩子。”

“孩子那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不是没掌握方法,就是孩子在“伪勤奋”。这样的孩子即使小学成绩还不错,升入初中后也很容易掉队。”

班主任家长会时曾说:伪勤奋最毒的副作用,是让自己都相信了自己很努力,误以为自己会得到成长。

浩浩的班主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曾多次提醒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学习时间的长短。

努力方向错了,孩子不仅得不到成长,还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浩浩妈妈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忽略了这一点。没想到,自家孩子已经陷入了这种“伪勤奋”的怪圈。她回想起浩浩每天埋头苦读,心里五味杂陈。

她决定深入了解“伪勤奋”的真相,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回家翻出家长会的笔记,上面记录着老师总结的伪勤奋特征:

1.好习惯背后的形式主义

⊙严格遵守“预习-听讲-复习-写作业”的闭环流程,但预习变成机械地抄写字词,复习成为对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写作业不会就问问妈妈,缺乏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课本记满了课堂笔记,仔细看全是老师原封不动的话,只会照搬,不会提炼重点,没掌握听课的方法。



2. 坚持阅读下的被动学习

⊙工作日,孩子能利用业余时间3天读一本书,但阅读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未能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工整的读书手账、摘抄的名人名言好几本。看着很美,但实际只有抄写时的认真,之后再未翻看过,也未曾引用过,只是形式上的勤奋。

3.“善于思考”成为惰性的伪装

⊙看似是照着答案研究不会的题,实际是照抄答案,缺乏独立思考。

⊙缺乏目标导向的学习计划,看似安排满满,导致学习过程盲目且低效。



伪勤奋偷走的是孩子成长与快乐的时间,更可怕的是让人自我感动,看不到让自己蜕变的本质。等成绩下滑得厉害时,再想挽救却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从班主任那儿借来《好习惯带来好成绩》一书,浩浩妈妈仔细翻看,她开始对照浩浩的学习行为,着手思考如何帮孩子扭转学习的困局。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适合没有方法、缺少方向又想帮孩子养成好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的家长。借来的书是要还的,浩浩妈妈自己买了一本。



她开始从书上学习如何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如何调整预习方法,引导浩浩在复习时多思考“为什么”,还学到了“五到听课法”等等非常有效、好学且实用的方法。

浩浩妈妈跟我说,这本书介绍的内容真是太全面了,让浩浩掌握50%,升入初中后她都不用太操心了。

当好习惯转化为孩子内在的行为习惯,到家自觉先复习再写作业,写作业更快;当学习有目标和方向,孩子体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当孩子习惯了思考,问题就不再是负担,而是探索未知的乐趣。

这些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身。



浩浩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变化,预习不再是机械地抄写组词、写生字,而是会深入思考几个“为什么”发现自己的疑问。

复习不再是机械地翻书、读书,而是让回忆带动思考。

老师反馈说,能看出孩子听课有了重点方向,听课效率都提高了。不再是闷头记录老师说的话。

自从浩浩跟着书上的方法认真做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做得快了,练习做得少了,甚至还有时间和爸爸研究围棋,睡觉时间也没再拖延过。



真正让好习惯不再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

主要是学习时间短了,成绩反而稳步上升,大大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自信心。浩浩妈妈坚信,持之以恒的好习惯是送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