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玲玲,益阳市农科院青年专家、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湘中试验站站长。躬身茶田,指尖跳跃在密密匝匝的实验数据间。十年间,从工学背景跨入农学领域,从“外乡人”蜕变为“益阳茶专家”,用科技破解土地密码,更让“他乡”成了“吾乡”。十年耕耘,科技与热忱浇灌出的不仅是满园茶香,更是一条城与人的共生之路。
在益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茶叶科研基地,身着工作服的严玲玲正俯身查看茶叶长势。阳光透过叶片洒在她密密麻麻的科研笔记上。这位益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青年骨干、湖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湘中试验站站长,扎根益阳近十年,从农村学子到农业专家,从“外来户”到“益阳人”,她用科技与热情书写与土地、与城市共成长的奋斗故事。
严玲玲说:“2009年,我考入湖南科技学院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来可以选择更热门的专业就业,但是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很深厚的感情。父母务农养大的我,供我上大学。‘民以食为天’,没有农业,我们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我希望能用知识去回馈农村。所以,2013年我毅然决定跨考中国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成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研究成员。”
2015年,益阳市委组织部赴高校宣讲人才引进计划,严玲玲与同为农学专业出身的男友做出决定,响应益阳市人才引进政策,奔赴这座“鱼米之乡”。在这里,他们不仅能获得青年人才津贴、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和科研项目资金支持,更令人心动的是,益阳作为农业大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严玲玲表示,益阳的人才政策让我们既能发挥所学,又能安家立业。这里能让我们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且非常适合年轻人学习成长。
初到益阳,严玲玲面临着双重挑战:外地人的方言障碍、年轻女性科研者的身份质疑。“刚开始我不会说益阳话,与当地的农户交流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有超80%的农业经营者觉得‘你一个小姑娘懂什么种地?’”严玲玲说,“但是我所在的单位一直在积极搭建平台培养我、推荐我,同事们还教我说益阳话,让我快速融入这个新环境。当然,我也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咱们女性温柔也适应性很强!”
在益阳工作这些年,严玲玲跑遍全市多个区县建立“田间实验室”,针对水稻种植痛点编写技术手册,为10余家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服务企业平均增收150元/亩,让质疑声化作信服。她也因此获评首届“湖南省乡村振兴先锋”,并在益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评选中脱颖而出。严玲玲说:“我和我老公通过人才引进来到益阳,我们从‘校服到婚纱’,然后又在益阳的土地上抛洒热血。益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同事、市民的热情,让我们这对外乡夫妻迅速融入。现在别人问我老家在哪,我会脱口而出——益阳。”
2020年,因为地方产业需求,严玲玲从水稻研究转向陌生的领域——茶叶科研。茶树和水稻技术体系截然不同,相当于从零开始。她白天向茶农取经,晚上恶补专著,周末赴湖南农大求教。四年多来,组建的8人团队主持省级项目5项,市级项目3项,其牵头的《茶园绿色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成为省级科技成果,推广后茶企化肥使用量降低30%,亩效益增加20%。
“看!这里就是我们研究所的茶园基地,看着这些茶树长势喜人,我也非常有成就感。就想到,我当初也是一颗热爱农业科研的小种子,没想到有一天能在益阳生根发芽。”严玲玲自豪地说,“这十年,能让我们的技术运用在这片土地,为农业奉献我的青春,让茶农们增收致富,这是一件非常幸福且自豪的事情。在未来,我还想继续攻关茶园绿色栽培技术、构建标准化加工体系,并攻读湖南农大在职博士。只要土地需要,我会一直留在益阳,让茶香飘得更远。”
☞ 推荐阅读
来 源 :益阳广电
编辑 : 吴潇妮
一审:吴潇妮
二审:蔡亮
三审:刘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