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明借条上写着15万元,为何法院只认定了2万元本金?民间借贷中,借据金额与实际借款不一致的纠纷频发,如何避免“白纸黑字”变“陷阱”?本文结合真实案例,解析法院裁判规则,并附赠3大避坑指南。

一、真实案例:借条金额“缩水”背后的法律逻辑
2023年,上海某法院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王某向李某出具借条载明“借款15万元”,但实际转账记录仅2万元。王某辩称“借条是应李某要求虚写的”,而李某坚称“现金交付了剩余13万”。法院最终认定:实际借款本金以转账金额为准,李某因无法证明现金交付,仅获支持2万元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提示:借据虽是重要证据,但并非“铁证”。法院会综合转账记录、还款情况、交易习惯等,穿透式审查真实借款金额。

二、法律解读:借据瑕疵时,法院如何认定借款金额?

  1. 核心原则:以实际交付为准
    根据《民法典》第670条,借款利息不得预先扣除,否则以实际出借金额为本金。例如:

  • 案例1:张某转账2.97万元,但借条写3.5万元。法院扣除已还款后,按实际到账金额认定本金。

  • 案例2:黄某实际收到4.6万元,但借条写5万元。法院查明4000元为预扣利息,最终认定本金4.6万元。

  1. 四大审查维度
    法院会重点核查以下证据链:

  • 资金流向:银行转账、微信/支付宝记录(优于现金);

  • 利息逻辑:约定利息是否与借款金额匹配(如借条写15元却约定月息3000元,明显矛盾);

  • 还款记录:已还金额是否与本金、利息计算吻合;

  • 当事人经济能力:出借人是否有大额现金支付能力。

  1. 举证责任倒置:现金交付需自证
    若主张现金交付,出借人需提供取款凭证、见证人、录音录像等辅证。例如刘某虽无转账记录,但提交了取款凭证和撕毁的笔记本作为借条来源证据,最终获法院支持。

三、避坑指南:3步筑牢借贷安全防线

  1. 规范书写借条

  • 注明“借款以银行转账为准”,并列明账号;

  • 分开书写本金、利息,避免出现“到手价”“打包价”;

  • 示例:

“今收到王某通过工商银行6222××××转账借款20万元,月利率1%,借款期限6个月。”
  1. 全程留痕

  • 转账备注“借款”,拒收现金;

  • 还款时索要收据,注明“偿还某年某月某日借款本金/利息”;

  • 通过微信确认借款细节(如“刚才给你的5万元现金收到了吗?”)。

  1. 及时结算

  • 每笔还款后更新借条或签署结算协议;

  • 大额借款建议公证或律师见证。

上海君澜律师事务所俞强律师特别提醒:民间借贷已从“人情往来”变为“证据博弈”。即便亲友借款,也需保留完整证据链,避免“借时是兄弟,讨债成仇人”。

四、互动话题:你遇到过“借条陷阱”吗?

  • 情景A:朋友借款10万却要求写15万借条,说是“包含利息”,该答应吗?

  • 情景B:还钱后对方不归还借条,反而再次索债,如何应对?

黄金结尾:
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更不保护“糊涂账”。唯有规范操作,才能让每一分借款都有据可循。

风险提示: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案件需咨询专业律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