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2日电(记者尹思源)“近四年的支教生涯,不仅让我实现了‘从教50年’的梦想,也让我在古稀之年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感悟。”今年“五一”假期,74岁的赵铁锁从新疆喀什回到天津,简单休整后,他将返回喀什大学,继续支教之路。

  赵铁锁是南开大学退休教师,2021年秋,他作为南开大学首批“银龄教师支教团”成员之一赴新疆喀什大学支教。自那时起,赵铁锁已经在喀什大学的讲台上坚守了近四个年头。

  “学生多、老师少、资料缺,这是我对喀什大学的初步印象。我也没想到,当时被‘踩线录取’的我能坚持这么长时间。”回想起初到喀什大学的场景,赵铁锁依然记忆犹新。

  好在,他的行囊里有这些年积累的10多个资料U盘,还有各类讲稿和书籍,在住地收拾行李时“铺了满满一床”。

  “授课内容要抓住年轻人最关心的东西。”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内容,他巧妙将影视剧集、历史故事等融入其中。“他会在授课时穿插图片和历史故事,我们听得很认真,不知不觉就能吸收书本上的知识内容。”喀什大学学生吾热姑丽·阿布都卡地尔说。


  “五一”假期,赵铁锁在天津的家中备课。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

  和赵铁锁一样,今年67岁的傅佩缮也有一套“授课秘籍”。傅佩缮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课很认真,但是不爱发言,“不交流,我们就没法知道他们到底听没听懂,课堂质量也没法保证。”

  他利用业余时间到各处收集形态完整、颜色金黄的银杏叶,用毛笔写上“坚韧”“友善”等寄语,制作成银杏叶书签,每当有同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就把书签送给他。随着送出的书签越来越多,同学们课上发言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日渐活跃。


  傅佩缮制作的银杏叶书签。新华社发

  傅佩缮介绍,从2021年起,南开大学已通过各种方式累计派出四批共计29人次退休教师赴新疆喀什大学任教,他们有的忙了一个学期“连校门都没出过”,有的把自己收藏整理的上百本课程资料全部捐赠给喀什大学,还有的干脆“拖家带口”,拉上同为退休教师的老伴一起支教……

  “老有所为才会让自己更加老有所乐。”这是众多“银发支教团”成员的共识。

  除了“授人以鱼”,支教团的老师们更多思考的是如何“授人以渔”。

  当地一些青年教师不知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赵铁锁他们就手把手地进行辅导,还会带上笔记本旁听青年教师授课,把问题记下来,课后再进行交流。喀什大学青年教师田鑫说,“银发支教团”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为喀什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四年过去,我早已被这里的‘胡杨精神’感染,我也希望像胡杨一样扎根教育事业,只要我的身体还允许我站在讲台上,我就希望能有机会继续在这里贡献力量。”赵铁锁说。

  五月的喀什,石榴花含苞待放。在青春洋溢的校园里,教育之花也在这群银龄老者的努力下日渐盛开,散发阵阵书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