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中南海的办公室里,毛主席接到了军委送来的一封特殊信件。

信上申请为当时担任我国石油工业部第一任部长李聚奎授予上将军衔。

主席简单看了几眼,大手一挥允许授予,并将李聚奎重新调回军队工作。

为此主席私底下感慨,“若没他,新中国至少得晚成立10年!”

那么这个李聚奎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授予其上将军衔,还能获得主席这么高的评价?



授勋的由来,以及被遗漏的功臣们

纵观我国军史只有两次大规模的授勋仪式。第一次是在195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表彰在革命中有功的人员,在军衔授予的同时进行授勋。第二次则是在1984年,这次只是针对离军的退休人员,表彰他们曾经的革命功绩。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第一次授勋时间跨度和难度都非常大,从1955年开始到1957年才算勉强完成,时间跨度两年左右。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曾经的革命干部已经离开了军队。



要知道在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党最初预算是要与国民党展开五年的斗争才能获取胜利。可在1948年淮海战役走向尾声以后,毛主席发布《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表明只需要再过一年就能打倒国民党获取胜利,解放全国人民。

如果说解放战争的前三年双方的战力对比由对峙到逆转,那三大战役后我党几乎是一边倒以泰山之势压倒对方。这段时间里随着攻取领土的扩大,造成了干部资源的严重短缺。曾经我党培养的干部的学校和提拔方式,很难适应这种状况。导致许多攻下来的城市用的还是旧社会的官吏。



新中国成立之后,无数敌特留下的特务伺机潜入我国基层政权搞破坏。党中央面对这一情况只能从当时各大军区里征调有经验的干部投入到各个部门内缓和压力。

这里最典型的就是陈毅,原本军区司令员的他愣是进入外交部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军队的首长和武职人员相继进入地方和各部门工作,从而错过了第一次授勋仪式。李聚奎也是其中之一。

但中央军委意识到这一点,在第一次授勋仪式之后开始寻找被遗漏的革命功臣,逐个补授军衔。因此在1958年之后,无数的曾经革命的老红军被找出来按照功绩和资历授予其军衔表彰,让他们知道国家从未忘记任何一个有功的人。



从放牛娃到红军战士

新中国在军功授勋上极其严谨,要从战功和资历两个角度综合评定。哪怕是许世友这样战功赫赫的军区司令,最后也是止步上将的门槛。

李聚奎不仅获封上将军衔,还受到了毛主席高度称赞。要想弄明白这些就要弄清楚李聚奎老将军的一生。

那摊开李聚奎的履历,不由地发现他是资历深的老红军战士。

李聚奎出生在湖南安化一个贫农家庭,和当时无数出身底层的红军战士一样,给地主做长工放牛,受尽压迫和羞辱。好在七岁的时候,家里人愣是让他去读上了书,成为一个小知识分子。

第二次国民革命爆发后,他选择南下加入国民军投身革命,也就是此刻,这个旧时代的放牛娃开始学习到全新的思想。

可仅仅在从军的一年后,大革命失败汪精卫和蒋介石狼狈为奸屠杀迫害国民军中的共产党人,为这种事情美其名曰“清党”。李聚奎所在的部队也被波及,但当时他还没有入党,加上本人的从军资历太浅,逃过一劫。



人的思想转变往往都很简单,淳朴的感情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

1928年7月平江起义的枪声打响,李聚奎毅然加入革命队伍,没有一丝犹豫和后悔。作为一个见证过旧时代黑暗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光明的到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决定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党,永远跟党走。

往后的日子里,他在中央苏区经历了土地革命和反围剿斗争。作为当时的红7师师长,李聚奎优秀的指挥才能和刚毅的品格尽显无疑。



长征开始之后,李聚奎所在部队更是担任开路前锋。强渡湘江、四渡赤水上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抢大渡河的17名战士,也是由他亲自挑选指挥。

最终哪怕是长征结束后,李聚奎所在部队更是编入红四方面军开始西征。

虽然在西北极度恶劣条件下,西路军全军覆没。李聚奎在军队被打散后,仍旧排除万难孤身返回延安。

李聚奎经历了红军的每一场硬仗,几乎打满全场。最终哪怕是孤身一人,也要坚守初心重新回到党的怀抱。但在战争后期他却以一种奇怪的方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后勤部长堪比当时萧何

1948年李聚奎开始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告别一线战斗来到后勤部门。彼时的辽沈战役已经进入白热化,李聚奎作为身居前线多年的指战员,能够理解战争时前线面临的后勤压力。

战争除了军事上的过招外,资源的对比也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原因。之所以以少胜多能够闻名史册,主要是劣势的一方可以利用较少的资源击败强敌。

这也是为什么汉朝建立后的首功不是打仗的韩信,也不是出谋划策的张良,而是深居后方的萧何。



李聚奎这个后勤部长创造出了我军能够“以少胜多”的条件。

早在抗战期间,李聚奎在华北担任参谋长期间,就坚决落实中央的“精兵简政”开始在敌后根据地进行生产和练兵运动,成为当时各个部队中的典范。

担任后勤司令员后李聚奎通过当时东北解放军手头上仅有的铁路和资源进行整合,搭建出高效率的补给系统。

从地方政府募集物资,进行合理的存储转运,再到部队的精准配送。这套后勤系统使当时东北野战军能应付日益增大战争消耗的同时,还能腾出手来在战略上保持足够机动性,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就拿当时的辽西战场举例,后勤的铁道纵队对长春到辽西的铁路进行抢修,仅在九天内就将十万余人送达前线,这种现象在我党的军史上的大兵团作战中还是第一次。

因为后勤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李聚奎在当时东北野战军司令员“101”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往后东北野战军火速入关,奔赴河北平津战场的过程中,李聚奎的后勤系统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因为当时是大规模跨省作战,解放军缺少空中优势,原本东北兵工厂的储备要用到关内,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只能沿着锦州山海关运输。

李聚奎带领后勤纵队组织民工抢先修复受损的铁路线,确保火车能完成日均次数。顺带他也没有忘记在公路上设置补给站,严格把控物资数量,征调卡车参与运输网络,做到了铁路和公路运输的结合。



这不要说在国民党军队,哪怕是在整个近代都是前所未见。李聚奎优秀的后勤指挥为我国现代化的后勤运输奠定基础,优秀的战术属于跨时代馈赠。

每当翻遍历史沙盘的时候,人们都会去看那些光鲜亮丽的战役,感叹里面将领指挥的艺术。不自觉的忽略那些在背后支撑的人们。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李聚奎这个后勤司令的作用有多大,只有经历战争的指挥官才能明白。这也是毛主席说出那句话的原因。明白这一点后,看清楚李聚奎最后从事职务,就能明白这句称赞的含金量

凭借这些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完全实至名归。

平淡退场

李聚奎老将军的一生和那个时代很多的优秀指战员一样,在战斗中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革命的决心。可这总是给了我们一种错觉,认为他们为国家奉献是无偿的,没有人会在意他们这么做的原因。



正如同我们开头说的那样,旧时代的经历者比任何人都明白曾经的黑暗。一旦能找到改变这个世界的道路和方法,他们都会义无反顾的投入其中,而且不求回报。

李聚奎的一生中有很多次被遗忘,在西北的戈壁滩上挣扎,再到后勤司令中埋头苦干,以及后来错过的第一次授勋。但他从来不会为自己争取多说什么,只要能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他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才是我们应该记住的那一代革命者的品质。

而像李聚奎老将军这样的人在当时我党的高层里比比皆是,拥有这些品质高尚的先烈是我们党乃至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

1981年,已经七十多岁李聚奎老将军从岗位上退休,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没有什么宏大的场面,也没有欢迎仪式,他的退场只有平淡和幸福。1996年,李聚奎在病床上停止了呼吸,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用自己的一生印证了跟党走的决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