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印度共同面临着一个大难题——电力短缺。在全球都在高喊"碳中和"的当下,这两个新兴经济体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发展经济需要更多电力,减少碳排放又要控制传统能源使用。
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碳中和承诺反而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紧箍咒"?
越南印度为何"断电"
越南这个东南亚"小龙"近年来工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GDP年增长率常年保持在6%-7%左右。特别是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大量制造业企业将生产线迁移到越南,使其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张。
但好景不长,从2022年开始,越南多地却频频出现大规模停电事件。2023年6月,越南北部地区连续遭遇高温干旱,导致水电站发电量大幅下降,数百万家庭和企业被迫轮流停电。越南国家电力公司(EVN)数据显示,2023年越南电力缺口高达2700兆瓦,约占全国电力总需求的7%。
而印度作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电力需求每年增长约6%。然而,2023年印度电力缺口达到了惊人的17吉瓦,相当于整个新德里的用电量!同年夏季,印度北部多个邦遭遇40℃以上的高温,空调和冰箱的大量使用导致电网负荷飙升,德里、北方邦等地区实施了长达8-10小时的轮流停电。
为什么这两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会陷入如此严重的电力危机呢?表面上看,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深层次原因却复杂得多。
首先是电力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越南的输电网老化严重,损耗率高达10%,远高于发达国家3%-5%的水平。印度则有约25%的电力在输送过程中损耗,部分原因是技术问题,部分则是因为电力被盗。
其次是能源资源的限制。越南虽有煤炭资源,但品质较差且储量有限,每年需要进口约3500万吨煤炭。而印度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煤炭生产国,但其煤炭品质较低,热值不高,且开采效率不足,导致发电成本偏高。
最关键的是,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这两个国家的能源发展策略面临巨大压力。他们被要求减少煤电等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转向清洁能源。但问题是,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庞大的初期投资和先进的技术支持,这恰恰是这些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
西方的"碳中和"看似公平实则不公
"碳中和"听起来多么美好啊!为了地球的未来,所有国家齐心协力,减少碳排放,实现净零排放。但这种表面上的"全球共识",实际上却隐藏着深刻的不公平。
首先,碳排放的历史责任被巧妙忽略了。根据《自然》杂志发布的数据,从工业革命至今,美国累计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25%,欧盟占22%,而中国占13%,印度仅占3%。也就是说,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已经"占用"了地球大部分的碳排放空间。
其次,西方国家在制定碳减排规则时,往往将自己的技术标准和发展模式设为全球标准。例如,欧盟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要求进口商品必须符合欧盟的碳排放标准,否则将征收额外关税。这实际上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
更讽刺的是,一些西方国家在面临能源危机时,自己的承诺却轻易被打破。2022年能源危机爆发后,德国重启了部分燃煤电厂;英国则推迟了关闭燃煤电厂的时间表。据统计,2022年欧盟国家煤炭消费量增长了近10%!
而当越南和印度想要建设新的燃煤电厂时,他们却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的重重阻力。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早已宣布停止为燃煤电厂项目提供资金。
自主创新打破"绿色枷锁"
面对这种困境,中国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电力需求,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达12.2亿千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尤其是光伏产业,中国生产了全球近80%的太阳能电池板,价格比十年前下降了约90%。这使得清洁能源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可负担选择。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约3亿吨。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仅2022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研发上的投资就超过1300亿元,占全球相关投资的30%以上。
第二,中国的能源转型路径更加务实。我们没有盲目放弃传统能源,而是采取"先立后破"的策略——先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待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避免了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供应短缺风险。
一个典型案例是"西电东送"工程。中国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和水能资源丰富但消费能力有限,而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能源资源稀缺。通过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将西部清洁能源输送到东部,不仅解决了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还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截至2023年,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已超过1.5亿千瓦。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一方面,中国企业参与越南、印度等国的电力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向邻国出口电力,帮助他们缓解电力短缺问题。2023年,中国向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电力出口总量达到37亿千瓦时。
在越南北部,借助中国提供的技术和设备,越南正在加速发展太阳能发电。同样在印度,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阿达尼太阳能园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项目之一。这个位于古吉拉特邦的项目装机容量达到2.5吉瓦,能够为超过100万户家庭提供电力。
中国的经验证明,发展中国家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既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逐步实现绿色转型的道路,而不必被西方国家的"碳中和阳谋"所限制。
合作共赢才是正道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各国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尊重各国的发展权利和实际国情。
对于越南、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综合考虑电力需求增长和减排目标,采取更加务实的能源转型路径。例如,可以在继续利用现有能源的同时,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逐步优化能源结构。
同时,国际社会应当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发达国家应当履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承诺,而不是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据联合国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约1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但实际获得的资金不足这一数字的10%。
电力短缺的阴霾终将散去,越南和印度这两个充满活力的经济体必将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西方国家的"碳中和阳谋"也将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失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程中,唯有合作共赢,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这个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每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身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