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到1925年底,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从1926年起,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改造时期。一方面,要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建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对国民经济改造,首先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1925年12月18日至31日,联共(布)举行了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时,强调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任务,就是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次大会作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式开始而载入史册。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以发展重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中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符合当时苏联的情况,但在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上,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长期比例失调,则对苏联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筹集发展重工业所必需的大量资金,联共(布)中央于1926年4月25日向全党发出通知,号召全体党员和群众节约每一个卢布和戈比,支援工业化建设,同时通过发行公债吸收游资,杜绝任何浪费现象。苏联各族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当1927年10月1日苏联政府首次发行工业化公债2亿卢布时,很快被群众认购一空。1925年10月1日到1929年10月1日,银行储蓄金额由3350万卢布增加到49610万卢布。苏维埃政府还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技术干部。
苏联人民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实现工业化的斗争中去,在二三年的时间内,苏联人民完成了沃尔霍夫发电站和528个新工厂的建设。与此同时,欧洲最大的第聂伯水电站破土动工;联结中亚细亚产棉区、西伯利亚工业区、哈萨克斯坦采矿区和有色金属区的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干线开始动工;西伯利亚的库兹涅茨克冶金厂、乌拉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厂和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日斯克冶金厂作为三个巨大的冶金基地也开始兴建。
2.头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为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联共(布)于1927年12月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结和前提;五年计划的问题和党的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的合理化,群众组织的意义和作用。古比雪夫奉命领导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也提出两个实施方案,即初步方案(也称一般方案、最低方案)和最佳方案(也称最高方案)。两个方案的实质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其区别在于,最佳方案要求在实现计划期间内,不出现严重的歉收,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比较稳定,质量指标有明显好转,同时国际形势允许有较小的国防开支。1929年3月26日至4月4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与会大多数代表赞同最佳方案。4月23日至29日,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专门讨论了五年计划草案,决定以最佳方案为正式文本。5月20日至28日举行了全苏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经过充分讨论后,批准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10月起实行,到1932年底以4年零3个月提前完成。在此期间,建成了1500多个新企业。工业总产值从158亿卢布增加到368亿卢布,增长1.3倍;国民收入从244亿卢布增加到455亿卢布,增长86%,劳动生产率提高约38%。沙皇俄国没有或相当薄弱的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如机械制造、冶金、电力、化工、石油、矿业和运输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极大地激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1932年1月30日至2月4日,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示。从1933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继续保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完成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与其相适应,彻底消灭国内的资本主义成分,彻底消灭产生阶级差别和剥削的根源,使全体苏联人民成为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干部问题显得尤其突出。1934年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时宣布,苏联已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这样,就必须加速培养掌握新技术的干部。斯大林继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后,在1935年5月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同年8月30日,顿巴斯煤矿年轻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煤102吨,超过定额13倍,创造了世界最高记录。此后,全苏各地开展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不少行业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第二个五年计划于1937年4月1日,即用了4年3个月提前完成。在此期间,有4500个工业企业投入生产,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2%。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l20%,比1913年增加了近5倍。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吨,煤为12800万吨,电力为362亿度。苏联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建成了有独立体系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曾作出使轻工业增长略高于重工业,调整轻重工业比重的决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定,1933-1937年轻工业生产增长率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堤高到18.5%,轻、重工业的总产值比例为36∶41改为40∶38,但实际上并没能实现。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轻工业只完成85.4%,而重工业则完成121.3%。轻工业没有得到优先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现象更加严重。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