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称之为幼儿园美育天花板。”前段时间,小红书上发布的一个帖子在市实验幼儿园教师群里掀起了欢乐的热潮。发布者“粉色老钠”在帖子中狂赞,“幼儿园环境天花板,美育浸润。又是羡慕别人家幼儿园的一天。”

这样的赞誉,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就频频见诸各种自媒体平台。

自去年9月开学以来,市实验幼儿园已接待了20多拨参观团队,仅今年就有6拨。“以前我们要学习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都往杭州跑,杭州的则往深圳跑。现在不仅杭州的很多公办幼儿园都到我们园里参观学习,很多外省市的一级幼儿园也来一探究竟。”令园长斯婷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探访者怀着疑惑而来,却在目不暇接的美景中惊喜不已,最后带着满满的收获心悦诚服地离开,口碑效应也由此形成。


探访团队参观园区

一所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幼儿园,何以成为“网红”?对此斯婷回答:“县城幼儿园在环创和美育方面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特色路径,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可以复制的经验。”

老园舍变身“生活艺术馆”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方老师。

学龄前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性,最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对环境的依赖性也较成年人更大。对于幼儿来说,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其首要影响,就是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基于此,市实验幼儿园将美的气息渗透到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让环境时时处处散发独特的魅力,引发幼儿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并激发幼儿对美的表达和创造。

一堵彩色玻璃墙,成为每位入园参观者必到的“打卡点”。如果细看,会发现玻璃墙上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这样打造的缘由,来自实幼团队对儿童世界的共识——孩子的世界本就是七彩的,明亮、温暖、柔和的色调,能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保持宁静愉悦的心情,同时有利于促进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

2023年8月底,斯婷调任至市实验幼儿园时,这座有着30年使用历史的园舍无论是布局还是陈设都略显陈旧。如何让这所老园既保留历史积淀感,又能焕发勃勃生机?团队成员大胆创想,决定把幼儿园打造成一座独属于幼儿的“生活艺术馆”,通过在空间里将艺术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孩子们拥有更美好的场景体验,领略生活的美好与精彩,生成生活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塑造精神品格。

作为画家、文学家木心的忠实拥趸,斯婷和小伙伴们都非常认同“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美是灵魂的模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把生活过好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把幼儿园打造为生活艺术馆的初衷”。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载体,是生活美学的生动表达,也是文化与情感的传递者。为让孩子感知到安全、宁静、愉悦,老师们选定卡其、咖啡、灰绿3个关键色,把老旧园舍中的各个零散元素串连起来,形成低调、复古又略带现代气息的主基调。这3个关键色也是敦煌石窟中被运用最多的色彩,非常素雅柔和。

行走在这座“艺术馆”,会发现环境中隐藏着许多充满智慧和艺术追求的用心细节。比如用木地板铺设的走廊,中间部分因为行走较多已经破损,老师们就建议用复古花砖代替,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方便餐车推行。走廊转角放置的陶器,插着孩子们采来的狗尾草、栾树枝等。小到一块桌布、一方地毯,大到一面墙壁、一方天花板,在老师们精心装饰下,每一处色彩都追求和谐统一。


园内树木花草是孩子认识自然的素材

在孩子们眼中,幼儿园还是一座立体大花园:教学楼中庭的“百草乐园”,种植了紫苏、薄荷、艾草、迷迭香等;楼外的园子里,阔大的草坪、品种繁多的树木花草,一年四季变换着不同的风景。为了给孩子们设计打造和谐的自然环境,老师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幼儿园还设立了“动物基金”“植物基金”,鼓励孩子们收集废品、纸板,变卖后作为幼儿园改善自然环境的储备金,让他们与自然产生更亲密的联系。


儿童体验区

从环境的享用者到生活的艺术家,离不开孩子对美的表达和表现。教学楼每层走道墙上,除了孩子们创作的绘画与手工作品,还有“儿童收藏长廊”,展示着孩子们的收藏品——园里的每个幼儿都有一只“百宝箱”,藏着他们的“宝贝”。“瞧,这是我收藏的各种奖牌,有扇形的、圆形的,都是我参加游泳比赛和亲子马拉松得来的。”大七班小朋友张可甯举起她的“宝贝”骄傲地展示着。“幼儿是天生的收藏家,我们鼓励他们把有关美的经验,充分运用到艺术品的创作以及策展、布展中。”教师吴蓉说,她们经常鼓励孩子们用这些宝贝创作艺术品,在班级的艺术陈设空间和走道上的收藏长廊展示。此外,在幼儿园的门厅陈设着不少名画,一月更新一次,并定期举办幼儿艺术展,支持孩子自主表达与创作。“借助这些空间和活动,孩子们学会了欣赏、交流、创作,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吴蓉说,美的教育,润物无声。

充满奇趣妙思的“大玩具”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主动探索认知环境的最重要手段。“我希望幼儿园变成一个大玩具,让我每天都想来这里玩。”孩子们写在“园长妈妈愿望墙”上的这句话,开启了实幼团队打造“大玩具”的过程,于是,园中多了几十处可探索、可互动的奇趣空间。


孩子们在园内玩耍

园区的空地上有一座土坡,坡上安装有一套管道。管道半埋于土中,出口设在不同地方,露出地面的部分还设置了可打开的窗户。于是,户外游戏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孩子们跑向这座洞洞草坡,不一会儿,他们就会从山顶、树下、路边、草丛中露出头来,甚至从园子里的土灶锅洞口爬出来——这个设计源于斯婷童年时观看的电影《地道战》。草坡紧挨着一条人工溪流,一条管道滑梯利用山水的落差而架设,滑梯上方还有水帘。“孩子们爬到山顶后滑行而下,滑梯边放置着泡沫垫、气垫、游泳圈等,借助不同的器材,孩子们可直观感受不同材料的滑行速度,了解摩擦力的作用。”正在此处带着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教师徐曦解释道。在市实验幼儿园,每一处好玩的空间都暗中“标注”了知识点,比如“玩木工坊”的旋转门窗、走廊墙上的小柜,都要孩子们用心思考、通力合作才能开启。


市实验幼儿园七彩连廊

园区的改造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在实幼团队的探索下,构筑“大玩具”的材料也成为孩子们的研究对象、学习道具。教学楼外,一座用了多年的玻璃顶风雨长廊经过维修后,老师们在廊顶贴了七彩玻璃纸,风雨长廊瞬间变身七彩连廊,廊内放置的七彩亚克力镜、凸凹镜、七棱镜,为孩子们打开了奇妙的光影世界。而在楼内幽暗的长廊上,设置着长长的灯带,下课时许多孩子会来到这里,拿着用彩色亚克力纸自制的皮影道具,在灯光“幕布”后演绎自己编创的故事。一张光影桌、一个手电筒、一盒彩色亚克力积木,等等,在这个精心打造的“光影部落”里,孩子们借助游戏感知光的折射、光与影子的关系等科学知识。


园内的小火车

这是一个境随心转、四时不居的“大玩具”,里面的陈设随着孩子的愿望和课程的设置而不断变化。每学期开学初,孩子们把自己的愿望挂在门厅、班级门口的“神奇愿望树”以及园长妈妈的“愿望墙”上,老师们筛选出具有共性且可行的大愿望,经过精心设计,让它们具有教育价值,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热情。坐着小火车游览幼儿园是许多孩子的“一号心愿”,于是,实幼的孩子们拥有了一条镶嵌着贝壳、玻璃珠、瓷砖、钢珠的七彩轨道;爬进设在木架子上的七彩房屋,可以俯瞰园区,也可以仰观天空,不同的是,它们都是彩色的!奇妙的音乐喷泉,会根据水流的变化调整音量与速度……在真实的情境中,孩子们不仅因为自己的愿望被实现而感觉到被尊重,还会在玩耍过程中思考游戏场景背后的知识。惊喜无处不在,知识也无处不在,“好喜欢我们的宝藏幼儿园!”孩子们由衷、自发的表白,正是对实幼团队的最佳回馈。

“迷你博物馆”的文化传承

市实验幼儿园内有十多处迷你博物馆。每次有参观团来园时,总有人对这数量半信半疑。然而,当看到廊道上的“瓶瓶罐罐博物馆”,一楼的“中草药博物馆”“恐龙博物馆”,二楼的“虫虫博物馆”,楼道上的“线线博物馆”“布布博物馆”,甚至是党员活动室内的“石头博物馆”,等等,大伙不禁为实幼团队的“脑洞大开”而折服。

一所幼儿园就是孩子的迷你博物馆。这个理念的生成,基于实幼周边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园区毗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卢宅,这里的明清建筑群被誉为集纳了木雕、砖雕、泥塑、彩绘、石雕以及传统营造技艺的“古建筑博物馆”;紧挨着卢宅古建筑群的是非遗街区,百工荟萃,大师云集。受此启发,实幼在园内构建了粉墙黛瓦花格窗的“建筑博物馆”,将各种古建筑的材料以照片、实物等形式陈设其间,还摆放了榫卯结构积木、青砖黑瓦等材料,供孩子们自主搭建,并由此衍生出《我们的瓦屋世界》《榫卯大桥搭建记》等课程。而通过联动非遗街区和非遗传承人,园内不仅有了“竹博物馆”“陶器博物馆”,还形成了“我的手工艺制作街”,孩子们可以在“街”上体验扎染、竹编、陶艺、缝纫等技艺,感知传统文化和非遗技艺的精妙,使得幼儿园成为他们感受博物文化的学习场、实践场。每个季节,幼儿园还会收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在卢宅非遗街区举办市集进行销售,与卢宅景区文旅业态形成了友好互动。


陶器博物馆

“由器物涉及造物工艺,再溯及工艺背后的文化,通过这一系列过程,实验的孩子不仅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还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大三班孩子斯嘉洛的爸爸表示,幼儿园的迷你博物馆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看得懂,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小小文化创造者。据了解,园内的多个“迷你博物馆”都是由孩子们自主打造,像大一班老师和孩子在参观农耕博物馆后,就打造了“种子博物馆”;大七班的孩子在看到散布于园区的各种标本后,提出打造“星球标本博物馆”,收集标本后统一陈设。通过将留白的空间给予幼儿,供孩子们尽情创造,幼儿园变成了奇妙有趣、可探究、能互动的博物馆。在这所环境美丽、体验美妙、感受美好的幼儿园里,环境正在成为孩子们自在学习、健康生长的强劲支撑,为孩子们奠基美的生活、丰富生活的美。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吴旭华

编辑:黄瑶

二审:董之震

终审:史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