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4月30日,巴基斯坦新闻和广播部长阿陶拉·塔拉尔一则惊雷般的声明震动全球。他在社交平台X上公开表示,巴基斯坦掌握“可靠情报”,印度正准备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发动军事攻击,以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为借口,对巴方展开打击。这不是虚张声势,从克什米尔的枪声到外交战的全面升级,一场真正的战争,正逼近南亚大陆。
4月22日发生在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镇的恐怖袭击,一些不明武装分子突然袭击正在旅游景点骑马观光的游客,造成包括25名印度公民和1名尼泊尔人共26人死亡。事件震惊印度社会,也迅速被印度政府定性为“由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主义行为”。不出意外,印度政界与媒体形成一边倒舆论攻势,将矛头直指伊斯兰堡,掀起了一轮“以血还血”的复仇氛围。
印度政府反应极为迅速且强硬,不仅暂停向巴基斯坦公民发放签证,还宣布自4月27日起,所有已发放签证全部作废。同时,军方加强了克什米尔边界的部署,装甲车与战机频繁现身控制线附近。与之呼应的,是印度右翼媒体的大肆叫嚣:“时机已到,必须让巴基斯坦付出代价!”
面对这般咄咄逼人之势,巴基斯坦也迅速反制。政府宣布即刻关闭领空,暂停与印度的一切贸易往来,外交部高调驳斥印度“无端指责”,并将帕哈尔加姆事件称为“印度国内安全失败的转嫁”。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明确表示:一旦印度采取军事冒进,巴方必将进行“更猛烈的反击”。至此,印巴之间已经进入实质性的军事对峙状态,只待某个导火索引爆战火。
问题在于,所谓的“导火索”是否早已被人为制造?自事件发生以来,印度没有提供任何确凿证据证明枪手与巴基斯坦政府有关,却以“国家安全”之名在国际舆论上迅速定罪,转而将国内不满情绪引向对外冲突。这一套路,不正是近年来美式“反恐”模板的翻版?在中东战场上,这一做法已导致无数国家被拖入毁灭性战争,如今印度似乎也跃跃欲试,在南亚复制这一剧本。
讽刺的是,塔拉尔所言“24至36小时内将遭印军攻击”的表态并非空穴来风。巴方确有情报显示,印军第15军团正在克什米尔地区集结,战机与无人机部署频繁增多,甚至连核弹头运输车也一度被拍到向北调动。在如此高压态势下,任何一颗子弹都可能成为全面战争的起点。印巴的军事对峙历来脆弱,历史多次证明,只需一次误判,就足以引发灾难性的连锁反应。
国际社会的回应,却如同老生常谈的疲惫合唱。联合国发言人呼吁“保持克制”,美国则依然冷眼旁观。拜登政府甚至没有发布正式声明,仅由国务院发出一份无关痛痒的电子邮件稿件,呼吁双方通过“负责任的方式”解决争端。这在实质上等同于放任。曾几何时,印巴爆发危机时,美国还会出面“劝架”,如今却连虚伪的“调停者”面具都懒得戴了。
而莫迪政府显然深知国际社会的软弱和惯性。凭借地缘政治加持和“对华包围网”的战略需求,印度在西方的国际体系中处于上升期,莫迪很清楚,即便他发动一场“有限度”的军事打击,只要不触碰美国和欧洲核心利益,便无需担心真正的制裁或谴责。这种“战略纵容”才是当前局势急剧恶化的真正推手。
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巴基斯坦的反应空间也在收窄。在国内经济动荡、政局不稳的背景下,伊斯兰堡已无力承受新的安全冲击。总理夏巴兹的政府在通胀与债务危机夹击下步履维艰,唯一还能汇聚国内共识的方式,恐怕就是“对外强硬”,动用“国家安全”逻辑转移国内危机。一旦印度率先动手,巴基斯坦的军方与政府将被舆论倒逼,不得不以最强硬的方式回击。这种局势下,谈“克制”只是外交辞令,自我毁灭的轨迹早已划定。
最危险的变量,仍然是核武器。印巴两国都是拥核国家,且彼此从未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更未建立真正有效的核冲突预警与防误判机制。塔拉尔虽然强调“不会爆发核战争”,但在高烈度冲突下,一旦常规战场失控、政权遭遇威胁,核选项不是不可想象,尤其在莫迪政府不断推进“战术核武器”部署的当下,南亚核门槛被悄然降低,局势的危险性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印巴对峙。
今天的印巴,不只是两个冤家国家的再次交锋,而是一整个核武世界的警钟。克什米尔已不再是“边界冲突”,而是一根插在全球安全肌体上的定时炸弹。每一次流血,每一次军演,每一次空袭的消息,都是引信更深的一次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