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商朝文物青铜鼎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这位主角啊,不是王,不是将,而是个厨子,但他干的事,比王还王,比将更将。
这人叫伊尹。
一个名字,两个字,听着清淡,其实分量重得很。
这个人,放逐过天子,摄政过天下。
这个人,从奴隶起步,百岁而终,葬礼堪比帝王。
这个人,被《孙子兵法》点名表扬,《史记》拿来作例,《竹书纪年》甚至说他造了反。
他是谁?他为什么能从厨子熬成权臣?又为何,死后还能让后人争论千年?
咱今天就把这个人,掰开揉碎了讲。
厨子起家,谋划天下
伊尹,名挚,伊是地名,尹是官名,合起来这仨字,就像是天注定的“有才有谋之人”。
厨子起家的伊尹
传说中,他出生在有莘国的空桑涧,有一说法是从空桑树中诞生,这当然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
更可信的是:他母亲为侁民,在伊水流域定居,他自幼为奴。
按理说,这样的命,最多做到厨房头儿,掌勺的大厨。
可这个伊尹不一样。他不是只知道盐多了淡点、火候足了香点的人。
他会看天下。
他看得出夏朝气数将尽,看得出商汤志在必得。人家其他奴隶想着“活下去”,伊尹在琢磨“换天下”。
他给商汤送菜时,顺手就送了几句国策。
菜是热的,话是冷的。他一边奉羹,一边讲天时、地利、人和,讲百姓疾苦、王道理想,讲怎么推夏而立商。
商汤一听,拍案叫绝,这不是厨子,这是军师!
商朝第一任君主,商汤
于是,一道命令下来——废奴籍、封阿衡。
阿衡者,相位也。
一个奴隶,一夜成了宰相。
更重要的是,他不仅仅是治国之才,更是间谍高手。
《孙子兵法·用间篇》曾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白:商朝之所以能崛起,是因为伊尹当年就在夏朝当“间”。他不是简单地看形势,而是深潜敌营,暗察虚实。
可以说,商汤兵未动,伊尹的“间道”早已布好。
这一笔,历史上不常写,但兵法里记着。值得细品。
灭夏兴商,谁是背后操盘手?
别看灭夏的旗是商汤打的,谋略、布局、时机,全是伊尹安排的。
他知道桀昏庸,也知道百姓苦得久了。他劝商汤以仁义名义起兵,不打则已,一打惊人。
鸣条之战,商军少,夏军多,但夏军心散,商军人和。
鸣条之战
结果如何?众所周知。
商汤打进都城,夏桀南逃,一代王朝就此终结。
而打下来的天下,由谁辅政?
还是伊尹。
此后五十余年,伊尹历事五君,从商汤到沃丁,每一朝都有他。
能干?那是肯定的。
但你说他是忠臣,那就简单了。
真正让他成传奇的,是后面这件事——放逐天子,自摄国政。
太甲无道,伊尹摄政
商汤死后,王位传到太甲。
太甲当政
这太甲啊,是典型的“富不过三代”里第一代。
年轻,刚愎,自以为是,完全不把先王法度放眼里。
贪乐,苛政,作威作福,百姓苦不堪言。
伊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劝,劝不动。
管,管不住。
那怎么办?
他来了一手大的——放逐天子。
太甲被流放到了桐宫,今河南商丘附近一带。
建宫室,安排起居,不杀,只禁。
此后,伊尹自己摄政,当朝理政三年,召集诸侯、平定四方,商朝运转不误,甚至比从前更有章法。
商都遗址
这三年,也不是胡来。
据说,《尚书》中的《伊训》《肆命》便出于伊尹之口,专讲什么叫“为政以德”。里面的“敬德保民”“以人为本”这些词,几千年后还常听。
可以说,伊尹不仅是宰相,更是商初政治制度的缔造者。他为商立了“德主刑辅”的主轴——用德政治理,用刑法约束。
有人说,这是夏到商的制度转型期,伊尹就是桥。
《竹书纪年》的“黑料”,该信吗?
《竹书纪年》记得很明白:伊尹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回来亲手杀了他。
听着够劲爆。原文写的是:“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但问题是,这段记载,正史全无,只有这一家。
而且,从甲骨文看,伊尹死后一直被历代商王以最高规格祭祀,祭牛、祭牢,不亚于祖先王。
《甲骨文合集》甲骨卜辞有:“侑伊尹二牛”,“至伊尹用一牛”。
甲骨文对照表
什么叫“侑”?陪祭之意。
什么叫“一牛”“二牛”?那是天子级别的牺牲。
连祖宗才能享的牛祭都用上了,这不是普通大臣。
一个被杀的篡位者,能有这待遇?
我个人看法:竹书纪年说法,有后人演绎加工的可能。
原因也简单:后世很多篡权者要找“先例”,就喜欢把历史人物拿来做挡箭牌。
像汉代霍光废帝立帝,说的就是:“我这是学伊尹!”
但不管你怎么说,伊尹的摄政确实存在,也确实成功了。
他靠的不是血统,不是兵权,而是实打实的政治能力。
活百岁
伊尹活了一百岁。
商汤死了,他还在。
外丙、仲壬死了,他还在。
太甲、沃丁死了,他还是那个阿衡。
直到前1549年,沃丁八年,伊尹病逝。
这一次,是全国送葬。
沃丁亲临丧礼,以天子之礼厚葬,陪葬在商汤陵寝之旁。
商汤陵墓
据《太平御览》记载,临丧三年。
一个臣子,享了帝王的送别。
而后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侑伊尹二牛”“至伊尹用一牛”的记载。
意思是,商王祭祀他,用的是等同祖宗级别的太牢——牛。
什么叫地位高?这就叫。
谁说权臣必乱国?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宰相。
他的故事太多,真假难辨。
但从主线来看,有三件事清晰:灭夏之功;摄政三年;终享盛名。
这三件事,决定了他的位置,也决定了他的争议。
他是被用来表扬的,也是被用来“借口”的。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今天想一想:权臣,真的不能有权吗?
伊尹证明了,有权不一定坏,关键是权从何来,为谁所用,如何收手。
伊尹塑像
他放逐太甲,但能在三年后交还政权。
他摄政国家,却始终守着商汤那条“仁政为本”的底线。
忠不忠,看事,看心,更看结果。
这,就是伊尹。
不是神。 不是魔。
但他在奴隶与天子之间,硬是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他没有帝号,但他的手笔,撑起了一个朝代。
他没有封号,但他的身后事,比大王还隆重。
这样的人,我们得记住。
因为他让我们知道:
命再低,只要有才,也能握权; 权再高,只要有德,也能服众。
参考资料:
《史记·殷本纪》
《竹书纪年》
《太平御览》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
李玉洁. 第二章 商代王权的發展. 中国早期国家性质. 云龙出版社. 2003: 134
何炳棣. 第四章 「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古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的再认识.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联经出版. 2013: 147
《甲骨文合集》甲骨卜辞第33694、2157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