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体制内人员工资不高,却看上去很有钱?这7个潜规则说透了
原创2023-10-17 23:16·职场火锅
某乎上有一个热议话题:为什么体制内(这里指公务、事业编以及央国企人员)的工资不高,但他们看上去都很有钱呢?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近网上那些坑爹坑爷坑自己的热帖已侧面给出了答案,比如江西的周公子炫自己的家族和北极鲶鱼炫爷爷存款9位数等等。但要回答体制内人员看上去很有钱这个问题,还需要全面客观的分析:
【1】是进体制内才变得有钱,还是有钱人才能进体制内。
从这个维度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因果关系。为什么看体制内的人挺有钱的。别忘了,人家正是因为不差钱才进体制内的,人家图的不是那点工资,图的是一辈子安稳的职业和持续向上的社会地位,以及地位和公权带来的种种“红利”——用钱都买不来的特殊方便和特殊待遇。再说,体制内也不是那么好进的,面试这一关没点人脉还真不好办,给面试官打招呼就是一道很高的门槛——非富即贵的人才有资格,决定了考入体制内的起跑线。那种穷酸偏远单位,算我没说。
【2】不是看上去有钱,而是真的很有钱。
根据2023年上半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非私营单位人均年收入是私营单位的2倍,也就是说体制内所有人员的平均工资是非体制内所有人员平均工资的2倍,别看有些体制内新人抱怨工资低,再低,你在当地也算中等偏上的水平。不要拿个别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的高薪跟低薪的乡镇公务员比工资,要放在同一坐标上比,乡镇公务员一辈子的总收益远高于当地私营单位的人员。按照大平均数概念对比,体制内人员收入大概率高于当地其他群体的收入。
【3】体制内人的上一代人吃到了多次的时代红利。
有些体制内新人看上去挺有钱的,比如,某单位新入职人员中有开宝马的,还有开保时捷的,肯定不是新人自己的钱,而是他们的父母有钱。其实,他们的父母也是体制内的人,赶上了福利房的红利,又吃到了一两套商品房的红利,躺着升值几百万上千万。因为体制内不太花钱,有了两三套房子之后,工资奖金和隐性收入都存起来了,所以,他们不但有房有车,还有数额比较大的金融资产。这么多年的利滚利,到他们退休时滚成了一个很大的数字,他们的孩子正好考入体制内,正好开始变现父母的红利。
【4】体制内的收入,水面上的少,水面下的多,看不见的福利更多。
有的体制内人员,工资只有几千,但预支奖金、津补贴和年度奖才是大头。水面之下,还有顶格双边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以及住房公积金贷款带来的低利率红利。比如有的央企中层的工资结构就是固定部分少、浮动部分多,工资5000元,各种浮动奖金45万,住房公积金封顶双边是6880元,这一项就超过90%打工人的工资,企业年金双边2600元,医保入卡1000多块,光这三块看不见的钱就月薪过万了。其他的福利还有七八项,比如,从工资总额里计提的2%的培训费、2%的工会经费、1%的帮扶金、13%的福利费,最后都能惠及每一个人。
【5】挣的多,花的少,滚存起来的多。
体制内单位一般都有食堂,大多数单位实行免费,少量单位实行象征性交1元钱的机制,有的单位把补贴打入饭卡,吃不完还可能买日化用品。一天三顿,吃得好,吃得绿色,吃得健康,还能省一大笔刚性支出。大多数单位都有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劳保补贴、高温补贴、取暖费、出差补贴、高原补贴、滩海补贴,凡是能想到的事情,几乎都有补贴,明里暗里发,或者干脆货币化了。有的央企还有异地交流补贴、异地租房补贴、异地购房补贴,等等,比如,无房化的补贴高达几十万。吃的穿的行的洗的涮的,单位都给你考虑好了,有的单位还搞扑克比赛,发一堆牙膏香皂卫生纸,一个家族都用不完。
【6】长尾效应好,敢于加杠杆,有超前消费或高消费的底气。
体制内人员在职时工作安稳,没有失业的担忧,按照最高规格缴纳养老和医疗保险,退休后享受较高的养老金和医保待遇,一生平安得到确保之后,前些年他们敢贷款买房,不但买了好房子,解决了学区房问题,还享受了房地产的红利,一举三得。有了兜底的底气,敢于消费,显得大方、大气一些。另外,退休金是一个长尾效应,比如,体制内退休能拿1万退休金,从55岁活到85岁,还有30年,长尾效应就是30年*12万=360万,底气十足。
【7】灰色收入、隐性福利,各地区各单位各职位的差异很大。
违法乱纪的行为,咱们就不说了,几千万、几亿、几十亿的都有了,不代表普遍性。为什么那种通告里经常用这个“靠啥吃啥”之类的词吗?其实,很多体制内单位都有不同程度的“靠啥吃啥”的现象,有的转化为福利,有的转化为灰色收入,有的转化为给亲戚朋友办事的资源,等等。这个额度的多少,也是因单位而异的,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你要说自己是清水一杯,那就不太客观了。
PS:当然了,以上写的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体制内人员是好的,少数害群之马并不能代表什么。总体来说,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让公务人员太寒酸,保持公务人员的基本体面,至少不那么差钱,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