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经典历史假说,人类的社会发展逃不开五个阶段。其中,奴隶社会就位于第二阶段,也是人群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关键转折。副作用则是经济生产大量依赖奴役人口,既有违道德公论,又反过来限制技术和分配模式的进一步提升。
然而,学术界对这种粗糙的简略划分早有不同看法。许多当代研究纷纷意识到,希腊罗马可能并非经典奴隶制文明,倒是东方的秦汉两朝更符合奴隶制定义。
古希腊奴隶制被误读
通常认知中 古希腊文明必然是奴隶制社会
在进行具体讨论前,必须弄清楚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如何评判一个文明是不是奴隶社会?相关标准又有哪些?
前苏联学者斯特卢威认就觉得:奴隶社会的基本条件,就是奴隶劳动对其他形势的生产有绝对优势。
西方学者霍普金斯则认为:奴隶制社会是一个奴隶在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社会 ,数量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例如至少是大于20%。
大部分希腊城邦 奴隶占人口比例都不高
换句话说,无论高举五段轮的前苏联学者,亦或反对该学说的西方同行,都以数量充当界定标准。双方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奴隶们能够发挥的实际效率,而后者更重视单纯的数量占比。
因此,古希腊文明的奴隶社会性质根本不无法一概而论。毕竟,各个城邦分布于从巴尔干半岛、爱琴海两岸,到法国、西班牙、西西里岛和克里米亚半岛的广袤沿海。他们属于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政治制度。比如奉行双王制的斯巴达、强调全民民主的雅典,以及在国王、僭主和议会间来回摇摆的科林斯、底比斯等城市。
古希腊文明的分布范围极广 生产制度无法一概而论
其中,最符合经典奴隶制社会描述的雅典。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这个著名的希腊文化之都最多有30%人口属于奴隶。甚至连负责日常治安的警察力量,都是用进口的斯基泰奴隶充当。其他采取政体的城邦,如米利都、以佛所、罗德斯等,因时代变迁或财富数量不足,根本养不起那么多奴仆。后来,雅典从巅峰地位跌落,也就无力维持后世学者的奴隶占比标准。
至于臭名昭著的斯巴达,反而不属于传统概念中的奴隶社会。尽管拥有公民权的斯巴达人不过几千,但人口十倍于他们的黑劳士却不是奴隶身份。这些被征服者仍有自己的部落、村舍,还有自己的固定首领,更不会是某个斯巴达男性的个人私产。除日常务农和军事义务外,还在理论上享有自己的不动产。因此,黑牢士应归属为国家的三等人,不能被视为可买卖、交易的奴隶对待。
虽然黑牢士们地位低下 但真不属于奴隶范畴
古罗马奴隶制的闪现
相比希腊 古罗马更被视为奴隶制巅峰
古希腊文明落魄后,更加强势的古罗马人取而代之,成为地中海文明的集大成者。因此,罗马帝国始终被很多学者作为奴隶制文明巅峰,其兴衰进程本身都可以与奴隶制瓦解挂钩。
然而,作为一个待机时长超长的政治实体,罗马经历过多次领土和整体变迁。公元前6世纪,他们只有意大利西部海岸的一小片平原,到400年后才据有整个意大利。直至公元前1世纪末,成为一个囊括整片地中海沿岸的大帝国。因此,不同年代的经济侧重各不相同,连治下不同区域的制度框架都千差万别。
罗马的扩张是个漫长过程 经济形态同样不能一概而论
例如早期的罗马城邦,主要从事生产的主力为男性公民。后来逐步吞并全意大利,许多新统治区也是城邦结构,没有财力豢养太多奴隶。即便有布匿战争中的迦太基俘虏,以及北方遭征服的凯尔特蛮族,还是会被优先留在本地劳作,或是充当商品出口创汇。稍后,罗马人的兵锋转向东方,快速兼并一众希腊城市,仍是奴隶制经济占比较低的区域。
直至公元前31年,奥古斯都建立帝制,超量奴隶才从地中海各头涌向意大利本土(35%)。但许多海外行省依然维持现状,甚至可能受地缘条件改变,经济反而不如从前发达,无法提高奴隶占比。诚然,还有靠大庄园复苏经济的高卢和西西里岛,以及严重依赖劳动密集生产的埃及,但终究只是帝国的一部分而非所有。因此,我们也很难看到有关奴隶起义的记载,出现在上述地区之外。
罗马的奴隶人口规模 仰赖于对外征服成果
公元2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由盛转衰,奴隶制经济巅峰便难以为继。一方面是由于征服战争减少,让奴隶来源区域缩减,另一方面则是国家的公民、自由民数量快速增加,削弱奴隶在人口总数中的占比。他们可能因某次战争失败,被以服兵役为条件恢复自由人身份。又或是所在庄园遭蛮族洗劫,主雇携家外逃避难,从而不必再从事相关工作。
值得一提是,古罗马的奴隶自己也有逆天改命条件。他们可以积累一定财富,为自己赎买自由之身,也可能因杰出贡献而被主家赦免。每当经济不景气,必然会有部分人沦为债务奴隶,等到还款完结又自动脱离该群体。显然,罗马人的奴隶社会,只是特定时间段的特定地点而已。
罗马部分区域的奴隶制 实际上只维持三个世纪
秦汉的奴隶制更为残酷
秦汉两朝的史书中 有过大量奴隶人口记载
相比之下,东方的秦汉两大王朝,可能比希腊罗马更符合奴隶制条件。诚然,他们被后世学者定义为早期封建。但赤裸裸的现实却是奴隶人口在当时广泛存在,只不过当时他们并不被称之为奴隶,而是根据不同的身份,被称之为奴、婢、僮,又或是臣、妾。
譬如《史记》中就记载过商鞅变法时“名田宅妾以家次”。说明秦人将妾与田宅等财物归于一类用于奖励。又如汉初,季布被刘邦通缉时,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也同样印证僮可以被出售。
基本没有奴隶之名 秦汉两朝的实际奴隶亦占比不少
等到汉朝建立《食货志》还有相关记载: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这里面的奴婢,指代的就是奴隶人口。
另有《僮约》中提到:奴隶不得有二言。他们会被严格限制饮酒,甚至不能私交朋友,否则就会因不听管教还要遭到鞭笞。
汉朝的奴隶人口 同样能被当做牲口交易
此外,根据后世出土《居延汉简》和《四川郫县犀浦出土的东汉残碑》,主家完全可以将奴隶作为财产与牲畜田产等同,还标注出相应价格。
需知,汉律甚至规定,奴隶状告主人或者主人的家人,官府根本不予受理。这些奴隶人口的低贱可见一斑。而且考虑到他们可以被直接出售,平日里的待遇形同牲畜,更不可能拥有不动产,那么无论被冠以什么名称都无法抹除奴隶地位。这就怪不得王莽在谈及奴婢时会提到: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
汉朝的奴隶解放 多靠主人绝嗣或自己丧失劳动能力
此外,秦汉两朝的奴隶要改变命运,几乎不可能靠自己努力来实现。即便要成为普通庶人,都需要得到朝廷开恩或者满足一些法律规定才行。譬如《汉书-文帝纪》所载,官奴婢五十以上免为庶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置后律》则中规定,主人死后无合法继承人,可免奴隶为庶人。
由此可见,奴隶们无法靠积累劳动所得翻身,更多是由于丧失劳动价值而被放弃。
汉朝时期的女婢俑
五段轮遗毒不浅
国际学界对于奴隶制社会的定义早已发生改变
说来说去,各个文明、各个政体在不同时间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相貌。后人回顾历史教训,就应该细致缜密,尽可能少一刀切式的武断定格。
奈何受经典五段轮影响,很多人的脑回路至今都转不过弯来。
清朝时期的奴隶人口画像
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中段,西方学者就已经认识到奴隶社会只局限于一小块地区。苏联人在70-80年代也意识到这一点。但在国内,这方面的更新节奏实在过于迟缓。
于是,奴隶占比较少的希腊罗马,至今都被通俗读物标榜为奴隶制巅峰。反过来,倒是有大量人口遭奴役的秦汉帝国,被强行、超前推进封建社会范畴。丝毫不顾及年代较晚的清朝,仍旧有包衣、驱口、伴当、长随、体己人等高雅称呼,指代的皆为奴隶,甚至是连奴隶待遇都不及格的更弱势群体......